阿里突然的一纸说明情况在人们看来,王润秋、姜萍成绩造假的事情已经算是盖棺论定了,尽管通告未对姜萍真实的数学水平做任何说明,但绝大多数人已经非常确信姜萍并非之前被捧得高高的数学天才。
可我们也看到了,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人坚信、支持姜萍。
有人说这是死鸭嘴硬,是在事实面前做无谓的挣扎,而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有些人希望怎样就会变成怎样。
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姜萍、支持姜萍,其本身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姜萍事件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里,我抛砖引玉一下,先谈谈我自己的分析,如果您有什么其他的看法或补充,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造神”后遗症
还记得姜萍初赛成绩公布后媒体是如何报道姜萍的吗?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铺天盖地的报道把姜萍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神”。
她有一个并不好的出身,她是当下教育模式下蒙尘明珠,她热爱且刻苦……
各种“背书”下,极少有人会去质疑——其实更多是不想去破坏这样一个完美的故事。
如果说阿里以及媒体只是吹响了造神号角,那么无数人的积极回应则最终让姜萍在那段时间就上了神坛。
并且很多人应该也有注意到,以姜萍为话题的很多关于教育模式、中考分流、性别歧视、学阀等话题也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被一次一次热议。
而有的人一旦对某事确定了“信仰”,确实会一直信下去……
2、 对当下教育评价体系的不满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姜萍大加赞赏,是因为他们一直对当下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教育评价体系非常的不认同。
以姜萍为例,这样的一位数学天才却因为“中考”而无法获得上普高的机会(对此另有其他说法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无疑给了很多人批判当下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强有力的实证。
而很多呼吁名校给姜萍入学机会的人们,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还希望这些高校能够突破现有的评价体系。
时至今日,与其说有些人继续支持姜萍、相信姜萍,倒不如说这些人其实是依旧坚持认为总会有“姜萍”会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挑战甚至是颠覆,所以我们支持的已经不是姜萍本身。
3、认知偏差
包括这个以及第四个可能的原因分析我都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简单分析。
首先说一下这个“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信息的处理、解释和判断产生偏离客观事实或理性标准的倾向。这些偏差不仅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还可能对群体决策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理解,我这里就借姜萍事件中一些人可能(其实应该是“肯定”)存在心理活动进行一下解释。
需要说明一下,认知偏差有多个种类,我这里只是从“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讨论。
在姜萍事件中,我们可以简单把所有人分成三类,即支持者、质疑者和旁观者。
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类,都会有人出现如下他们只更关注那些自己确信、坚信、认可的观点和信息。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大数据推送机制”的缘故,但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其实是当事人更喜欢看那些自己确信的事情,对那些自己不信的事情他们则会直接忽视。
简单来说就是支持姜萍的人更喜欢看那些支持、肯定姜萍的信息,尽管他们也能看到一些有理有据的质疑内容,但他们仅仅只是“看到了”,却不会细究、深究。
例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支持者嘲讽质疑者们质疑“板书”的问题。
对此质疑他们会觉得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解释这一质疑并不充分甚至是毫无道理,可面对其他的质疑甚至是更有力的质疑时,他们不是哑口无言,而是很多人压根会忽视这类信息——不少支持者其实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到底还有哪些质疑证据。
认知偏差的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法避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对某个事件、问题做全面的了解,并且在整个分析、思考过程中都能秉持理性、客观、批评等思维。
4、情感投射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最普遍的情感投射例子就是父母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问题。
情感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情感、情绪或心理状态归因于他人或外部世界的现象。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未竟梦想、期望或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与其说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怎样的人、达成怎样的目标,倒不如说是他们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未曾成为的人,或者实现自己未曾达成的目标。
而这种投射会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高度期待、严格要求和过度关注。
而在姜萍事件中,一些支持者(PS:必须说明无论是认知偏差还是情感投射等问题在质疑者中也普遍存在)与其说支持姜萍,倒不如说是他们渴望有人能够成为他们渴望成为的人、有人能做到他们渴望做到的事情。
例如寒门出贵子、例如羞辱教育评价体系、例如一朝成名天下知、例如打倒或羞辱学阀……
他们支持、信任的是确实是“姜萍”,但其实不是哪个具体的姜萍,即便是今天的姜萍跌落神坛也没关系,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人都是“工具人”而已,所谓的“支持”本身并不是具体支持某人,而是他们坚信某事一定会出现、某人也一定会出现而已。
5、她只是个孩子
这其实是很多人也相信姜萍被“造神”但依旧支持姜萍的原因。
在不少人看来,姜萍固然有错,可她毕竟年纪还小,在整个事件中她固然有机会说“不”但她一定是处于弱势一方的,很可能是因被蛊惑、利诱甚至是威胁而被迫参与其中,所以姜萍是天才固然是假的,但她不应该承受所有的批判和责难。
因此继续支持她就像是我们安慰、鼓励她的绵薄之力,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在理性面前选择了感性的温暖一面。
事实上他们会更恨王润秋、阿里以及曾经参与“造神”的媒体们。
综上分析,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依旧会有很多人支持姜萍,比起“谁赢谁输”,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舆论导向很容易被带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避免沦为别人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