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中国京剧圈炙手可热的新星,连梅兰芳大师都对她称赞有加。
然而,一次赴美表演结束后,她却带着30人滞留美国不回来了。
就在大家都觉得她背叛祖国时,她却说出想要“落叶归根”的感叹。
这是怎么回事?她当年为什么执意留在美国?后来又为什么想“落叶归根”?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4年,在古城西安的一个寒冷冬日,齐淑芳呱呱坠地。
因为三个哥哥都在京剧圈里打拼,所以家中的锣鼓声和唱腔常年不绝。
这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就是齐淑芳最初的启蒙。
六岁那年,在机缘巧合下,她拜在了京剧大师龚云甫的门下。
龚老严厉却不失慈爱,每天清晨,小淑芳就跟着其他学徒一起练功。
齐淑芳《白蛇传》剧照
小小年纪的她,常常因为体力不支而偷偷掉眼泪,但从未想过放弃。
十三岁,齐淑芳来到了上海。
大嫂张美娟,这位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武旦”的名角,成为了她新的引路人。
在张美娟的悉心指导下,齐淑芳的功底日益扎实。
京剧《泗洲城》张美娟(1929年-1995年)饰水母娘娘
欢喜之余,她却发现自己在班上是个“异类”。
同学们大多出身名门,而她只是个来自西安的“乡下丫头”。
为了追赶上他人,齐淑芳每天凌晨两点就起床练功。
寒冬腊月,当其他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时,她已经在寒风中挥汗如雨。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六岁那年,齐淑芳出演《三战张月娥》,惊艳全场。
齐淑芳
更让她受宠若惊的是,梅兰芳大师亲自为她点赞。
这让她感到极大的鼓舞。但是,齐淑芳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刻苦钻研。
1961年,齐淑芳加入上海市青年京昆剧团,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两年后,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出国演出。
在欧洲的舞台上,齐淑芳的表演让西方观众大开眼界,而她自己也看到了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齐淑芳《智取威虎山》剧照
1968年,她演绎了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
小常宝活泼可爱,英姿飒爽,十分受观众喜爱。
齐淑芳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京剧新星。
接下来的日子里,齐淑芳主演了《白蛇传》等多个经典剧目,每一次登台都引起轰动。
渐渐地,她成为了上海京剧院的台柱,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演出。
但是,齐淑芳并不满足于传统。
齐淑芳
她大胆创新,将芭蕾、艺术体操等现代元素融入京剧,创新了长绸舞表演,甚至融入了杂技动作。
这些创新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也为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艺术上不断突破的同时,齐淑芳的个人生活也渐入佳境。
1965年,她与龚国泰相识,两人一见钟情。1974年,两人终成眷属。
婚后,夫妻二人在艺术上互相支持,配合默契,堪称一段佳话。
齐淑芳
信息来源于北方网2011年12月5日发布
1988年,齐淑芳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这年春天,她受邀带领上海京剧院的团员赴美国巡回演出。
出发前,她与丈夫龚国泰依依惜别。
在美国的舞台上,齐淑芳的表演如往常一样精彩绝伦。
每次谢幕时,她的目光扫过观众席,总是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感。
齐淑芳在外演出
演出结束后的一个深夜,齐淑芳将30名团员召集在酒店房间。
“我决定留在美国,”她说,“你们可以选择跟我一起留下,也可以选择回国。”
房间里一片寂静,30人思索后,最终全部选择留下。
然而,美国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轻松。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经济困难接踵而至。
齐淑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
美国观众习惯了百老汇式的歌舞表演,对京剧独特的唱腔、脸谱和服饰只是感到新奇。
他们不懂得怎么去欣赏京剧的艺术,因此凑了几次热闹后就不再去观看齐淑芳的表演。
齐淑芳的团队很快就因为无法维持而解散,有的人去了餐馆打工,有的人选择继续学业。
齐淑芳和几个忠实的团员被迫在街头表演谋生。
早年舞台上的齐淑芳
曾经光鲜亮丽的京剧名角,如今在纽约的街头卖艺。
路人的冷眼、恶劣的天气、微薄的收入,都让齐淑芳备受煎熬。
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她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矛盾。
一方面是对京剧传播的执着,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
有几次,她几乎想要放弃,回到熟悉的祖国。
齐淑芳与京剧演员傅希如
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自己推广京剧文化的初衷,于是又咬牙坚持下来。
1988年底,齐淑芳遇到了美籍华人钢琴家殷承宗。
殷被齐淑芳的才华和毅力所打动,决定帮助她重建京剧团。
在殷承宗的帮助下,齐淑芳京剧团正式成立。
他们从小型社区演出开始,慢慢打开局面。
著名音乐家殷承宗
齐淑芳努力调整表演方式,加入更多现代元素,以吸引美国观众。
渐渐地,她的名声在美国华人圈中传开,演出邀约越来越多。
15年间,齐淑芳带领京剧团在美国100多个城镇进行了1000多场演出。
她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2003年,她登上了纽约百老汇的舞台,演出《杨门女将》。
这是中国京剧首次在百老汇亮相,引起了强烈反响。
齐淑芳《智取威虎山》剧照
2004年,齐淑芳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传统艺术最高成就奖的华裔艺术家。
美国政府还给予了她的京剧团免税支持,这在当时极为罕见。
但是,事业的成功并未能弥补齐淑芳内心的孤独。
大洋两岸的距离,加上事业的压力,让她与留在中国的丈夫龚国泰的感情逐渐变得脆弱。
1983年,两人正式离婚,齐淑芳只能将自己更深地投入到工作中。
龚国泰
不久后,齐淑芳与同行演员丁梅魁熟络起来。他们开始频繁地在一起排练,交流艺术心得。
两人的感情日渐升温,最终于1985年冬天步入了婚姻殿堂。
尽管身在异国,齐淑芳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中国情结。
她坚持说普通话,保持中国饮食习惯,在客厅悬挂五星红旗。
每当有人问起,她总是回答道:“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国文化感到自豪。”
齐淑芳、童祥苓
2008年,齐淑芳终于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土。
飞机缓缓降落在机场,透过舷窗,齐淑芳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上海。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宽阔整洁的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走出机场,迎接她的是昔日的同事和亲友。
齐淑芳与亲友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惊喜、疑惑、欣慰,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尴尬。
齐淑芳强忍住内心的激动,微笑着与每个人拥抱。
接下来的日子里,齐淑芳马不停蹄地拜访了许多老朋友和艺术界同仁。
每到一处,她都被祖国的巨大变化所震撼。
曾经破旧的剧院焕然一新,年轻演员们的表演充满活力和创新。
齐淑芳与丁梅魁
有一次,齐淑芳来到了她曾经工作过的上海京剧院。
站在熟悉的舞台上,她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一段《贵妃醉酒》。
突然,掌声响起。原来,剧院的工作人员和几位年轻演员不知何时悄悄坐在了观众席上。
他们的眼中充满敬意和好奇,期待着齐淑芳能够给她们指导唱段。
齐淑芳舞动长绸
齐淑芳欣然答应。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她将自己多年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后辈。
但是,欢迎之余,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有人指责她当年的选择是“叛国”行为,有人质疑她回国的动机。
面对这些争议,齐淑芳选择了坦然面对。
齐淑芳向弟子授艺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齐淑芳解释道:“当年选择留在美国,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京剧艺术。这二十年来,我从未放弃过对京剧的热爱和坚持。”
她认为文化传播没有国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同时,齐淑芳表达了自己落叶归根的心愿。
齐淑芳
她说:“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在中国进行长期演出。”
有人为齐淑芳叫好,认为她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有人依然对她保持怀疑态度。
尽管争议不断,但齐淑芳对中国京剧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她在国际舞台上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京剧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齐淑芳《青石山》剧照
齐淑芳事件引发了深刻的社会思考,涉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播与国家认同感,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的角色定位等多个方面。艺术家是否应该将个人发展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艺术自由时,如何权衡国家利益和社会影响。
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艺术家,在保持文化根源的同时适应新环境也是一个新挑战。最后,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的角色定位也受到关注。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艺术家如何在不同文化间搭建桥梁?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齐淑芳事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艺术、文化与国家关系的契机。
齐淑芳海外表演
【参考文献】
北方网-2011-12-05——《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我永远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