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再发文!给杨笠盖章认证,杨笠现在等于是无路可退!

内地明星 1 0

杨笠,作为一位脱口秀演员,本来不过是“几句调侃”,却不知不觉中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甚至“出口转内销”,被《纽约时报》盖上了“女权象征”的标签。一位中国的娱乐圈艺人,却被推上国际舞台,成为西方媒体争相报道的“女性独立代言人”。原本只是娱乐的幽默瞬间,现在被加上了性别对立、文化冲突和政治博弈的重量。可以说,杨笠从“搞笑”到“搞事”,这张“女权”标签给她贴得结结实实。

先看看事件的起因,杨笠的“冒犯”其实只是脱口秀里那种常见的男女调侃,在节目上讲了句“中国男人怎么这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本意不过是个笑点。可笑话讲完,一部分男性观众不干了,觉得她“太过分”,这调侃不只是针对性别,还戳痛了某些男性的自尊。结果,杨笠被一群网友轮番炮轰,指责她“煽动性别对立”。这年头,玩笑不再只是玩笑,语言的分量早已超过其本身,变成了一个社会的“敏感触点”。甚至,杨笠的商业代言也因此被“退货”,中国电商巨头京东直接宣布终止与她的合作,理由倒是没明说,大家也心照不宣。

而就在国内争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纽约时报》跳出来了,给杨笠盖上“女性独立象征”的印章,似乎在对中国观众说:“看,她就是你们女权觉醒的声音。”不仅如此,纽约时报还将此事件与所谓“中国男性脆弱自尊”联系起来,甚至暗指这是中国性别文化中的结构性问题,顺带扯上政府政策。也就是这么一“帮腔”,让一场娱乐事件硬生生被推向了国际舆论的战场,赋予了深厚的“政治意味”。

对《纽约时报》来说,杨笠似乎成了“舆论武器”。这份美国的主流报纸,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把杨笠放在了中西方话语对立的靶心上。杨笠本是一个在脱口秀舞台上调侃现实的普通人,却在国际舞台上变成了“女性独立”“对抗父权”的旗手,甚至被捧成了“女权英雄”。而在国内,这样的定位却让她陷入了更大的舆论旋涡。一方面是被西方媒体高举的象征牌,另一方面是国内一部分人对她的反感情绪高涨,指责她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一时间,杨笠的形象在国内彻底被撕裂,支持她的认为她的言论代表了女性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反击,反对她的则质疑她的立场,认为她“过于激进”,甚至“脱离国情”。

更复杂的是,西方媒体的介入让这场讨论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从一开始的娱乐话题,逐渐演变成了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这种状况,对杨笠的个人发展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挑战。毕竟,她不过是一个讲段子的脱口秀演员,原本是靠自嘲、幽默和讽刺逗大家一笑,谁曾想到这些玩笑竟然会让她走到这样一个敏感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选择,似乎都不再是自己的表达,而是被赋予了更沉重的“政治符号”意义。

而这种情况,其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任何言论、任何符号都可能被跨国“解读”,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代表。脱口秀的本质是讽刺和幽默,是通过对现实的吐槽来调侃生活,但当这种表达被过度解读,甚至被赋予政治象征的重量时,原本的幽默变得不再纯粹。杨笠的“普通而自信”成为了一种“武器”,被各方势力解构和利用,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围猎”。

而对杨笠来说,她真的是“女权英雄”吗?恐怕未必。杨笠自己都未必想象得到,她的一句调侃会被演绎成中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象征。可以说,她是这个时代“话语权”博弈的一个无辜者,一个被卷入浪潮的普通人。她只是想要通过脱口秀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她的处境,倒是让人想起一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是否任何一句话都难以独善其身?是不是在各方的舆论压力下,表达自由和表达风险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