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当杜琪峰在镜头前叹息香港失去了“灵魂”,许多人的心都揪了一下。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霍启刚不这么看,他在Facebook上的反击,简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11月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杜琪峰的一席话,却在香港电影界掀起了波澜。他说这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原因呢,竟是把香港“政治气候”当枪使。可搞笑的是,这让人不禁想问,所有问题真的可以归咎于政治吗?
这位曾经的电影巨匠,如今似乎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泥沼。但霍启刚的回应却像是一股清流,他指出,杜导的言论对于那些默默耕耘在电影一线的工作者们来说,简直是一种讽刺。为什么总要在国外媒体前唱衰香港呢?
紧接着,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全球电影行业其实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香港也不例外。面对经济压力、串流平台的冲击、制作成本的飞涨,说到底,挑战是全球性的,不是只有香港遭遇了“寒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杜琪峰会有这样的悲观态度呢?是不是只为了在外界面前,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来表达自己的无力感?这里面,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苦衷,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让我们来看看霍启刚,他不仅仅是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主席,更是一个在政界和商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甘心香港电影就此沉沦的强者。
他的回应强调,不应该只是抱怨环境,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还特别提到了政府对电影业的支持,这难道不是一种希望吗?
话说回来,面对如此多的困境,香港电影人应该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奋力一搏?从霍启刚的言论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线生机。全力与各界合作,推动香港电影的精神发扬光大,这不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到底是谁在为香港电影的未来担忧,而谁又是在表面上的“忧虑者”?杜琪峰的片面之词,和霍启刚的全力以赴,这中间的差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说实话,当杜琪峰把问题都归咎于“政治气候”时,我真的是哭笑不得。电影,本就是艺术和商业的交集点,面对困难,哀叹是没有用的。霍启刚的实际行动,才是给香港电影行业带来希望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事实上,香港电影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话。杜琪峰的言论,或许只是无奈之举,但霍启刚的态度,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行动,永远胜过言语,这一点,任何人都否认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