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后,流行音乐便在20世纪发展状大,通过磁带,唱片以及今日的互联网系统让普通人也能及时享受到音乐的洗礼,音乐也不再只是庙堂之上的富贵人家的享受。
通过流行音乐讲述平民百姓自己感兴趣的事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也让流行音乐迅速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伴随着留声机和有声电影走向了全世界。
中国的流行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是同步发展的,并没有出现落后的情况。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早期电影和戏剧催生了第一批流行音乐歌手出现。50年代以后,香港和台湾则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基地。这其中,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随着影视产业的繁荣和唱片技术的发展,台湾涌现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流行音乐歌手。
这其中,邓丽君堪称是上继20至40年代上海音乐,下承7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一代天才。其一系列经典作品和传奇经历,再加上她鲜明的个性和乐于公益活动,让整个华人世界都对其难以忘怀,邓丽君也因此成为了华语音乐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
然而,她在1995年以42岁的年龄突然离世,却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悲哀之事,至今让那个时代的许多亲历者难以忘怀。
1,最后时光
1988年以后,邓丽君实际上就已经逐渐退居二线。
在此前,她不仅在两岸三地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在日本和韩国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1987年和1988年1月,她的两支单曲《离别的预感》和《恋人们的神话》都获得了当时日本KTV点歌榜的第一名。此后,她还经常在日本,香港和欧洲等地活动。
但此时的她,健康状况已经每况愈下。
首先是肾病,自1987年起,邓丽君就被发现患有严重的肾病。尽管医生们都建议她注意休息,但她还是坚持在公开活动中全力以赴,参加了在台湾举行的多次入营演唱,以及日本的一系列演出,有时候,观众们甚至能明显听出她出现了破音的情况。
1990年在巴黎旅居期间,陪伴在她身边的不只有男友保罗,还有林青霞等人。在这里,她安心疗养,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但在同一年5月,她突然病倒,被送进了巴黎的一家医院抢救,病因是急性肾炎。
因为这个缘故,邓丽君住院数月,还为此错过了父亲的葬礼,让她倍感遗憾。
等到1994年,她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那年冬天的一场感冒,让她并发了严重的哮喘症和支气管炎,于是,她决定离开寒冷的欧洲,前往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的泰国清迈度假。
在清迈生活期间,她一边为自己重新复出的事业做准备,准备新歌草稿,一边与疾病继续做着斗争。在此期间,她一度在1995年元旦这天因为哮喘发作区附近的医院救治,但医院检查后认为她没有大碍。
然而,这份疏忽最终造成了致命后果。
四个多月后的5月8日,居住在梅坪酒店的邓丽君突然再次发生了哮喘病。作为一名哮喘病人,她的身边一向备有药物,但当时,她的药瓶已经告罄,没有任何药物,而陪在她身边的男友保罗·奎雷利当时正外出买菜。
就这样,得不到及时帮助的邓丽君只能拖着病躯,勉强走到酒店前台,一边走一边呼喊着母亲。在酒店将其送往医院的途中,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停止了呼吸,即便经过心脏复苏和电击也不见效果。就这样,她在这一天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经过后来泰国方面的初步勘察,泰方认为邓丽君直接的死因应该哮喘诱发了心肌梗塞。但在事后,对于她的死因,外界传出了许多猜测,甚至一些观点还认为她使用了不当药物,又或者认为保罗在这件事中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但这些都没有根据,并均被否认。
在邓丽君家人和保罗的一再要求下,邓丽君遗体没有接受尸检,只留下了一张脖子上略带紫肿的遗照。经过酒店和当地殡仪馆的处理,她的遗体被装入棺椁,于5月11日搭乘一架波音747送到台北。
2,华语音乐的符号
邓丽君突然病逝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东亚文艺界都发生了轰动。
她的棺椁抵达台北后,盛灵在台北第一殡仪馆,她的遗体上覆盖着旗帜,躺在玻璃棺椁中接受亲友和民众的瞻仰,祭拜。据统计,当时一共有20多万台湾民众参加了她的悼念仪式。两岸三地的广播和电视台也对她的葬礼进行了专项报道,甚至是直播。
论规模,参加邓丽君葬礼的人数,实际上比几年前蒋经国去世时还要多。而邓丽君的葬礼,在台湾也是按照大型公共葬礼的规格进行的,邓丽君本人也受到了台湾当局发出的“褒扬令”。因此,当时的台湾政商界人物也多有参加,无论蓝绿,皆是如此。
5月28日,邓丽君的遗体移灵到台北金宝山的一处墓园,在这里,时任治丧委员会主席的宋楚瑜为墓园命名为“筠园”,其含义是对应邓丽君的本名“邓丽筠”。
筠园墓地前,邓丽君的墓上摆着一副钢琴雕塑,强调着她生前作为音乐人的身份,鲜花也时常出现募边,使之成为了一处观光景点。
由于邓丽君本身就成长于台湾,又长期热爱公益事业,因此,台湾人民非常尊敬邓丽君,岛内有关她的纪念产物也非常多。
在台北高铁(捷运)的芦洲站,人们为她树立了一尊铜像。而她出生的房间,上小学,中学时的教室,以及父母在云林县的三合院老宅都得到了保留并成为了遗迹。南投的日月潭风景区里,也有与她相关的纪念馆。
日本是邓丽君音乐事业的重要一站,邓丽君在1973年至1979年期间曾在日本发展,后来也经常去日本参加演艺活动,她的多支音乐作品在日本成为畅销曲目。她本人还获得过1974年日本唱片大奖新人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邓丽君学会了日语,并将日本和华语音乐的不少歌曲进行翻唱。
邓丽君去世后,日本歌手德永英明发售的《vocalist 4》翻唱专辑一度在2010年4月连续霸榜日本唱片界,成为该月销量最高的唱片专辑。而德永英明也是邓丽君生前好友。
香港也留下了邓丽君的众多遗迹。邓丽君生前曾与包括成龙在内的多位香港文艺界人士相识成友,晚年还曾在香港买下了一处住宅。邓丽君死后,人们在九龙尖沙咀开办了一家邓丽君主题的咖啡馆。
2010年,在香港屯门,人们又在其逝世15周年的时候,树立了邓丽君的一尊等身雕像。包括王菲在内的一些香港歌手也认为邓丽君对她们的音乐事业有不少的启发。
邓丽君生前去世的酒店保留了她最后居住的房间,将其套房变成了可以付费参观的景点。
邓丽君的父亲是河北人,母亲是山东人,生前一直希望两岸统一,对大陆的情况非常关心,她多次希望前往大陆演出,但后来没有成行。
尽管邓丽君本人一生中从未来到大陆,但早在70年代后期,她的歌曲就通过各种形式出现在大陆。
早在1979年12月,中国女排在亚洲锦标赛中战胜日本夺冠后,邓丽君就在宴会上接受霍英东的邀请,为女排表演了节目。
当时,邓丽君的音乐一度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靡靡之音”,等到1979年以后大陆社会风气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当时,人们把她称为小邓,并以听她的歌曲为荣,包括崔健,白岩松,董文华,前文华部长刘忠德在内的许多人都是她的粉丝。以至于,当时大陆很多电视台,以及1988年春晚制作组也都希望邓丽君来陆表演。
邓丽君去世后,大陆也出现了许多与她相关的纪念物。
在她籍贯所在的河北大名县,当地在邓氏祖宅一带修建了“丽君小镇”,里面有相应的广场,酒吧和歌厅。附近的邯郸市区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空中花园和一处博物馆。
在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公司的墓地里,有邓丽君的衣冠冢和雕像。在重庆南滨路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她的蜡像也和众多名人一样在列。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表明了大陆人民对于邓丽君在华语音乐圈中所做贡献的肯定态度。
时光易逝,风格永存,无论如何,她都是70,80年代华语音乐圈的代表符合,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团结整个华人世界的一个符号。对于很多人来说,缅怀邓丽君,实质上是在回忆那段岁月,是呼唤友谊和青春。
参考资料:
1,2006.3.15-搜狐娱乐-一代歌坛天后——邓丽君生平从艺经历
2,2012.12.28-中国新闻网-纪念邓丽君60周年诞辰:不落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