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逐渐“消失”的张国强,早已走上人生的另一条大道

内地明星 8 0

文 |严浩雄

编辑 |严浩雄

东北小城里走出的戏骨,你还记得他吗?荧幕前那个笔挺的"高城连长",如今去了哪里?让我们走近张国强,看看这个艺术世家走出的执着追梦人。

1969年的深秋,黑龙江佳木斯迎来了第一场雪。张海峰家的小儿子在这个飘雪的日子降生了。这个被父亲寄予厚望,取名"国强"的男孩,生来就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在张国强的记忆里,童年时光总是伴随着戏曲的锣鼓声。父亲张海峰是赫赫有名的京剧演员,一身正气的老生唱腔在佳木斯文艺界广受赞誉。母亲倪静环更是评剧界的翘楚,一举一动都带着浓厚的艺术韵味。最特别的是他的曾外祖父倪俊声,这位外号"银娃娃"的老艺术家,不仅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评剧倪派小生,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才,在东北戏曲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6年,站在人生分岔路口的张国强,原本可以像其他高中生一样报考大学。可父亲却坚持让他报考艺术学校,走上表演之路。这个决定,让年轻的张国强心里五味杂陈。

"那时候真的很纠结,"张国强后来回忆道,"大家都在拼命往大学考,我却要去学表演。"但在父亲的坚持下,他还是踏进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佳木斯分校的大门。入学后,张国强逐渐发现自己对表演的热爱。那时的他,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练功,嗓音训练、形体课、台词功底,样样不落下。寒来暑往,艺校的舞台上总能看到他孜孜不倦的身影。

1989年,艺校毕业的张国强被分配到佳木斯话剧团。谁能想到,等待他的是最艰难的时期。那时的话剧市场每况愈下,很多同事都转行谋生去了。剧团里的演出越来越少,排练厅里的座椅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为了生存,张国强白天在电视台当主持人,晚上到歌厅唱歌,有时还要跑龙套。那段日子,他经常是清晨四点起床赶往电视台,深夜十二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但内心对表演的热爱却从未熄灭。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坚持每天阅读剧本,练习台词,用业余时间琢磨角色。

在话剧团最困难的日子里,张国强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她也是话剧团的演员,两人因为合作一部话剧而相识相知。在排练场上,他们默契配合;在生活中,两人在共同的艰难岁月中互相扶持。不久后,他们很快步入婚姻殿堂。儿子张玉的降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一丝温暖。

可生活的压力并未因为婚姻而减轻。眼看着同龄人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张国强决定北上闯荡。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与反对,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一走,却让原本就不稳固的婚姻走向了尽头。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张国强眼中仍带着遗憾,"人生总有无奈的选择,但我对不起他们母子。"

1998年,张国强踏上了北漂之路。初到北京,他租住在昌平区一间狭小的地下室里,墙壁上的水渍散发着霉味,但这里成了他演艺梦想的起点。头几年,他只能靠着跑龙套维持生计,从最基础的群众演员做起。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往各个剧组,有时候一天跑三四个地方,就为了能多赚些盒饭钱。

直到2004年,机会终于眷顾了这位坚持者——他接到了电视剧《破天荒》的男主角,还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常隆基》。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吴连生的推荐,他认识了导演康洪雷。在《一针见血》剧组里,康导演惊讶地发现这个"老演员"对角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诠释。从此,张国强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荧幕上,逐渐成为观众熟悉的"老戏骨"。

新生活的开始

命运的转机不仅发生在事业上。经过好友罗海琼的介绍,张国强认识了同样来自佳木斯的演员王晓男。初见时的拘谨,很快被两人共同的家乡情结化解。闲暇时,他们会一起回忆起佳木斯的大雪纷飞,聊起家乡的人和事。

王晓男不仅接纳了张国强的过去,还主动帮助他修复与儿子的关系。在她的鼓励下,张国强开始定期给儿子打电话,逢年过节寄去礼物。2009年,他们在上海领证结婚,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这一次,张国强学会了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不再让艺术追求成为亏欠家人的理由。

坚守与沉淀

最近几年,张国强在荧幕上的露面越来越少。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演艺事业——专注于精品剧作,潜心研究每个角色。他常说:"演员最怕的不是没有戏拍,而是演不好戏。"为此,他开始在各大艺术院校授课,将自己多年的表演心得传授给年轻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演戏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角色打动人心。表演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生活的体验,更需要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份坚持,正是艺术世家给他最宝贵的传承。

张国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轻易的成功,只有永不止息的坚持。从艺术世家的传承,到个人的艺术追求,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艺术。

或许,他现在不常出现在荧幕上,但那个认真对待每个角色的"老戏骨"依然在默默坚持,等待着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坚守,也是一个艺术世家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