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本山到李雪琴,谁才是解开“东北文艺复兴”的密码?

内地明星 1 0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19年当95后北大才女李雪琴横空出世,凭借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腔和犀利的段子,瞬间成为全网爆款。

谁能想到这个来自铁岭的姑娘,竟然成了继赵本山、沈腾之后,又一个让东北文化出圈的"顶流"。

有趣的是当我们惊叹于东北文艺的王者归来时,却发现这片黑土地上的文艺复兴,早已悄然展开了一场跨越时代的新老更替。

究竟是谁成为了解开"东北文艺复兴"的关键密码?

要说东北文艺复兴的密码,咱得先把时光倒带到1937年。

那时候的东北虽说战火纷飞,却孕育出了一个影响中国电影史的重要机构——"满映"。

这个带着浓浓日本味儿的名字,竟然成了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启蒙老师",说出来怕是没几个人信。

经过几番周折"满映"最终摇身一变,成了咱们如雷贯耳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这个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地方,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魔术师,不断变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它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木偶戏《皇帝梦》,这在当时可是开了天大的先河。

不仅如此国内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也都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中国第一"啊!

《留下他打老蒋》、《桥》、《普通一兵》这些作品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提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说实话那时候的长影就是中国电影界的"顶流",走在哪都是"C位出道"的存在。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国企改革的大浪一来,曾经的"电影航母"也扛不住了。

就连1987年拍的《末代皇后》,虽然精彩绝伦却像是一支绝唱,仿佛在预示着这艘大船即将停泊。

看着那些渐渐熄灭的摄影棚,曾经熙熙攘攘的厂区变得冷清,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真是不胜唏嘘。

当年那个让无数电影人魂牵梦萦的"东方好莱坞",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谢幕了。

就在长影日渐暗淡的时候,东北文艺圈却迎来了一位"带着泥土香的实力派"。

这位主儿就是后来被称为"小品王"的赵本山,一个来自铁岭农村的草根艺人。

说起他的春晚首秀,那可是个神奇的故事。

1987年中央说唱团的姜昆到铁岭演出,却遭遇了生涯中第一次"冷场"。

台下的观众直接来了句实在话:"跟咱们赵本山比,您们还得练练。"

这话听着扎心但姜昆不生气,反而亲自去看了赵本山的演出。

没想到这一看不要紧,直接被赵本山的表演惊艳到了,立马向春晚主动推荐。

可是你以为这就能上春晚了?图样图森破!

接连两年赵本山的节目被毙,第一年嫌他形象不够好,第二年嫌他方言太重。

大家别笑这位后来的"东北王",当时可是真被打击惨了。

10瓶茅台酒就在宾馆里喝了个精光,这段经历讲出来都是眼泪啊!

但老天待会好人,1990年33岁的赵本山终于等到了机会。

一身灰色中山装,配上一顶帅气的八角帽,这造型一出场就圈粉无数。

从此赵本山就成了春晚的"常驻嘉宾",每年央妈都得给他留个位置。

到了2002年《刘老根》这部剧在央视一套播出,直接引爆全国收视率。

之后的《马大帅》、《乡村爱情》系列更是火遍大江南北,赵本山的文化帝国正式崛起。

然而人红是非多,有次在颁奖典礼上,冯小刚一句"绽放在黑社会上的奇葩"的口误,让赵本山当场就不乐意了。

虽说是开玩笑地打了冯导一耳光,但这事儿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膨胀的意思。

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黄金搭档高秀敏、范伟和宋丹丹相继离开,曾经的"春晚铁三角"成了回忆。

最终在2011年除夕的春晚舞台上,赵本山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此处略去一万字"。

这一别就是永别,春晚舞台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

就在赵本山离开春晚舞台的第二年,一个同样33岁的东北小伙儿悄悄接过了接力棒。

他就是军艺毕业的沈腾,一个在开心麻花默默奋斗了十年的"实力派"。

别看他是科班出身,但在《乡村爱情》里饰演"郝建"时,那股子又贱又二的劲儿,愣是把东北人的幽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过沈腾可不想一辈子当"郝建",他有着更大的野心。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2015年投资只有3000万的《夏洛特烦恼》横空出世。

谁能想到这部靠"马冬梅"梗出圈的电影,竟然收获了15亿的票房,简直就是"平民黑马"啊!

从此沈腾就像开启了"挂挂"模式,一路狂奔在票房榜上。

《羞羞的铁拳》笑出腹肌,《西虹市首富》富得流油,《疯狂的外星人》玩转科幻。

《飞驰人生》飙出速度与激情,《你好李焕英》更是把观众看哭了。

更牛的是沈腾个人票房直接破200亿,超越了黄渤和吴京这两位"老大哥"。

而他和同样来自东北的马丽搭档,更是被网友称为"开心麻花双子星"。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说沈腾是赵本山之后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

但你要说他是第二个赵本山吧,又觉得这俩人的喜剧风格压根不是一个路数。

这不就是东北文化的魅力所在吗?同样是逗人笑硬是能整出不同的花样来。

说起东北文化的影响力,可不止是在春晚和电影院里翻江倒海。

早在2007年孔二狗就在天涯论坛上发布了《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二十年》。

这本被他当成"消遣"写的小说,愣是引发了全网的追捧狂潮。

紧接着2012年张浩花了37天,拿着一台普通的索尼DV,拍出了《四平青年》。

这部成本低到令人发指的网络电影,却因为地道的东北味儿,直接引爆了全网。

不得不说互联网就是这么神奇,它让东北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圈。

当然早期的网络作品确实有点儿"江湖气",动不动就飚脏话、打架斗殴。

但你别说就这么"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反而戳中了年轻人的笑点。

到了短视频时代,李雪琴这样的新生代创作者更是把东北式幽默玩出了新花样。

她那句"别搁那儿了"成了网络爆梗,东北话也成了"宇宙第一方言"。

回头想想从赵本山到沈腾,再到李雪琴东北文化就像一个会说段子的"老铁"。

不管时代怎么变,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所以说解开"东北文艺复兴"的密码,关键不在某个人身上。

而是这片黑土地,总能孕育出一茬又一茬有才的"说书人"。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肥沃的土壤孕育不凡的果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