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支孔雀舞,竟然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波?
6月12日,一组舞台照片在社交平台上疯传。照片里的场景,让无数网友直呼"辣眼睛":一位男演员几乎"寸丝不挂",在聚光灯下与观众"坦诚相见"。
要不是那条底裤,还真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在看舞蹈还是在看别的。
"这也能叫艺术?"
"这不是在演秃了毛的孔雀吗?"
"四十年前的孔雀舞全国惊艳,四十年后的孔雀舞全国惊愕。"
网友们的吐槽一针见血。那个躺着的照片好歹还算委婉,另一张站立的照片就更加明目张胆了 —— 男性肌肉线条毫无遮掩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样的画面,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看一场"野性展示"。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支舞蹈美其名曰"孔雀舞",可除了头上那点装饰勉强算是孔雀元素,舞者的造型和动作哪里还有半点孔雀的影子?怪不得有网友调侃说这是在演"秃毛孔雀"。
短短几天,这场风波就从社交平台蔓延到了各大媒体。
"艺术不是光膀子,不是大胆,不是抢镜,不是低俗,不是无底线。"一位资深艺评人在评论区这样写道。这话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但也有人站出来为这种表现形式辩护:"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氛围,把舞蹈动作放在网络上让大家近距离观看,当然会显得不伦不类。
一时间,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到底是低俗还是高雅?是突破创新还是哗众取宠?这场关于艺术边界的争论,似乎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支"秃毛孔雀舞",确实让杨丽萍和她的团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杨丽萍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却让争议变得更加猛烈。
或许,没有人能想到,曾经那个用舞姿征服全国的"孔雀公主",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占据各大头条。
说起杨丽萍,谁不知道她是舞蹈界的"神仙姐姐"?
冯小刚曾这样评价她:"不是人,是精,是仙。" 就连以毒舌著称的金星,见到杨丽萍也要礼让三分,由衷地说:"她是一位不可超越的艺术家。
这样的赞誉,可不是凭空而来。
还记得那个黑白光影中的杨丽萍吗?手指轻轻一翘,裙摆轻轻一挥,整个人仿佛就化作了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那种灵动婉转的舞姿,那种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曾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当时的孔雀舞,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有的只是舞者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杨丽萍用独特的舞蹈语言,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那个年代的观众,哪怕就是看她站在那里,都觉得美得惊心动魄。
可谁能想到,让她成名的孔雀舞,如今却成了她最大的"污点"?
从舞台到网络,从赞誉到质疑,这位64岁的舞蹈家似乎正经历着职业生涯中最尴尬的时刻。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声,她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舆论的发酵。
有人说:"江郎才尽就该优雅退场,何必非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也有人叹息:"艺术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从神坛跌落的感觉想必不好受,但更让人唏嘘的是,这样的争议似乎早有预兆。当艺术越来越偏离其本质,当创新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工具,争议似乎就成了必然。
这一次的"翻车",不知道会不会成为杨丽萍艺术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任何打着"艺术创新"旗号的尝试,都需要经得起公众的检验。
在杨丽萍"秃毛孔雀舞"的风波平息之前,她的爱徒又在网上分享了一段舞蹈视频,这一下可真是火上浇油。
视频里的场景,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两位舞者几乎一丝不挂,上演着一场令人脸红心跳的"亲密接触"。耳鬓厮磨也就算了,两人上半身还紧紧贴在一起,暧昧的气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这哪里还是在看孔雀舞?分明就是在看限制级表演好吗!
评论区瞬间炸锅:
"这也叫艺术?分明就是打着艺术的幌子搞擦边球!"
"有些舞蹈动作明显过火了吧?"
"这就是堂而皇之地把尺度当艺术啊。"
一时间,"低俗"的帽子扣在了杨丽萍的头上,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但也有"明白人"站出来解释:"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氛围,你们在网上看当然觉得不适。这些动作放在舞台上,跟音乐和灯光结合,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波"神解释"一出,评论区的画风突然就变了:
"原来如此!我刚才看到的是两只美丽有灵性的孔雀!"
"多唯美,多灵动,多漂亮啊!"
"果然是俗人看不懂高雅艺术。"
好家伙,这是把"低俗"洗成"高雅"了?高雅和低俗之间,真的只差一个舞台的距离吗?
说实话,艺术的确是有门槛的。普通观众看形容易,悟意难。
看看以前杨丽萍的孔雀舞:长裙飘逸,动作灵动,优雅含蓄。这样的表演不仅赏心悦目,还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倒好,为了追求所谓的"形式突破",舞蹈都快变成了"限制级"节目。
与其说这是艺术创新,不如说是一种"投机取巧"。说白了,还不如搬来一只真的孔雀,至少人家是真材实料,不用靠"擦边"来博眼球。
这样的争议,恐怕不会是最后一次。在"创新"和"尺度"的边界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只是这秤,究竟该怎么掂量,似乎成了一个永远说不清的话题。
说起打着"艺术"旗号干些擦边球的事,杨丽萍这次的"翻车"还真不是孤例。放眼整个娱乐圈,这样的"艺术探索"简直不要太多。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当时张导就憋着一个大招:让女演员用"最原始的姿态"演绎漓江女儿出嫁前沐浴的场景。
这个"艺术构想"一出,立马掀起轩然大波。后来还是给演员加了肤色打底衣,这事才算过去。
要说最离谱的"艺术创作",《东八区的先生们》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这部剧火遍全网,但火的不是剧情,也不是演技,而是张翰那双"不安分"的手。
借着拍戏的名义,在女演员身上四处"探索",美其名曰艺术需要,看得观众直皱眉头。
还记得《倚天屠龙记》里张铁林那出名的"霸王硬上弓"吗?为了展现杨逍的风流性格,张铁林来了一出即兴发挥,强吻了陶虹。
这一吻,张铁林过足了戏瘾,可苦了陶虹。你看她那生无可恋的表情,哪像是对杨逍有情意?分明就是在遭罪。
这哪里是在演戏?根本就是在打着艺术的幌子,行使私欲之实。
有人说,这都是为了艺术效果,不必上纲上线。真的是这样吗?
且不说这些"艺术探索"对剧情有什么帮助,光是演员的身心健康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更别提这些行为给整个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说白了,这些所谓的"艺术探索",无非就是在利用权力的不对等,把个人意愿强加给他人。今天说这是艺术需要,明天说那是角色需要,最后受害的永远是配合演出的演员。
最讽刺的是,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某些剧组变成了"潜规则"。只要导演一喊"艺术需要",演员就得乖乖配合,不然就是"不敬业"、"耍大牌"。
这样的"艺术",要它何用?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是升华,而不是成为某些人放纵的借口。
说到底,艺术创作的边界到底在哪?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从业者深思。
看看《小鱼儿与花无缺》的拍摄现场。谢霆锋和张卫健演绎"报仇雪恨"的戏份,假打变真打,直接把王伯昭打进了医院。
这一打,不仅耽误了人家的工作,还让王伯昭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寻求公道。
再说《老虎出更》,平日里文质彬彬的周润发,在戏里打起女演员来一点都不含糊。把利智重重摔在玻璃桌上也就算了,还往人家脸上抹厚厚的面粉,连呼吸都成了奢侈。
更过分的是,还要让沾满面粉的脸泡在水里。戏拍完了,利智是被人抬着离开片场的。
最触目惊心的要数电影《犬王》了。导演姚守岗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居然瞒着饲养员"牺牲"了一条真军犬。事后他还装模作样地说"为艺术献身",这话说得,不知道的还以为军犬是自愿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艺术至上吗?牺牲他人,伤害生命,就能成就艺术了?
从杨丽萍的"秃毛孔雀舞",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幕后故事,都在提醒我们:艺术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
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艺术探索",但希望创作者们记住: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让观众感动,而不是让参与者受伤;是为了传递美好,而不是成为伤害的工具。
至于是俗是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艺术真正回归本质,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