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感动全网的云南少年崔思敏成长在这样的家庭……

内地明星 8 0

前段时间热播的《寒暑假》节目中,来自大山里的云南少年崔思敏凭借自信大方的谈吐、宽厚的个性以及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收获无数网友的称赞。个性淳朴的他还被夸赞“有一颗金子一样闪光的心”。近日,云南网记者专访了崔思敏的父亲崔贵泽,讲述镜头背后崔思敏的成长故事。

父亲助人为乐、宽厚待人 从小言传身教

“你家是啥样的?到底是县城还是山沟沟里”“我家那正版山沟沟,绝无虚假!”镜头前,上海少年和崔思敏对话,打动了很多网友。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来自云南大理的崔思敏自信大方,真诚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结束时还不忘祝福对方。很多网友称赞他坦荡、真诚、眼里有光。

节目中崔思敏和来自上海少年对话

崔思敏的家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大厂村委会石乌拉村民小组,这是一个距离宾川县城还有100公里的村落,骑摩托车到县城需要3个多小时。崔思敏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种地为生。

父亲崔贵泽是在节目播出半个多月后,才在忙农活儿的间隙看完儿子参加的节目,因为网络不太好,中断了好几次。

“出发前我嘱咐他一定要听话,看了节目发现他比我想象中还要懂事。”父亲崔贵泽言语间透露着欣慰,同时也感到一丝愧疚。收到节目组邀请时,他正带着崔思敏的弟弟在县城治疗眼疾,妈妈要在家照顾爷爷,还要去山上捡菌子。担心缺乏大人陪伴,最初家里并不同意崔思敏参加。得知节目组派人来接,崔思敏眼里开始放光。他告别父母,一个人提着行李箱和导演组去到了新疆喀什。

“很多时候他在节目里都喜欢服务别人,这一点我是很鼓励的。”崔贵泽家所在的乡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村里的老年人只要需要帮助,崔贵泽都有求必应。只要一个电话,崔贵泽经常帮老人家买药、带生活用品,也是常有的事。

懂事时常意味着会承受更多委屈,崔思敏在节目中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会把自己的经费让给别人花,给别人买桶装面,自己却只舍得买袋装泡面;面对有失礼貌的提问,他不仅没有计较,还大方为对方送上祝福。看到儿子在节目中的表现,崔贵泽也会心疼,但他鼓励儿子这么做,因为他看到了儿子身上宽厚和洒脱的个性,对于他而言这样的品质更为珍贵。

“长在大自然”的崔思敏认识很多植物,荨麻、苦里巴、蕨菜、蒌蒿……如数家珍,这是由于他经常上山帮父母干农活,捡菌子。

放下农活陪儿子读诗 成就“行走的诗词库”

“小小哲学家”“‘土拨鼠’智慧少年”“行走的诗词库”搜索关于崔思敏的词条,你会发现,这已经不是崔思敏第一次走红。他曾两次登上央视诗词大会的主舞台,并荣获两枚金徽章。今年11岁的他可以背下的诗词已经达到800多首。

父亲崔贵泽坦言,小时候之所以取名“思敏”,就是希望他聪明、懂事、敏捷。3岁时,父亲带他到昆明市儿童医院看病,为了安抚他,给他买了一个会念诗的玩具——“大耳朵图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崔思敏经常跟着读,久而久之喜欢上古诗词。如今虽然过去6年多,他还珍藏着这个玩具。

崔贵泽只有初中文化,但一直热爱诗词。忙农活的间隙,他会抽空陪儿子读诗。“农民嘛,没有哪天活能干完,我觉得陪他读书更重要。”在父亲的支持下,崔思敏学习诗词的进阶之路也愈发顺畅,绿油油的核桃树林里、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一个读诗的少年。透过古诗词,这个来自云南小山村的男孩,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他从小就想当老师,第二志愿是刑警。”提起未来的规划,父子俩的想法如出一辙。崔思敏曾在节目中提到“只要是前往正义的路,我都想走。”在朴实的父亲崔贵泽看来,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将来能成为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杨苑

特别鸣谢:宾川县融媒体中心

标签: 云南 成长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