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每次出圈,都有一出好戏! | 请上座

内地明星 1 0

都看到过这个表情包

↓↓↓

有网友调侃说

这几乎是家族群里

最爱用的一个表情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表情包主角

其实是黄梅戏领军人物

—— 韩再芬

手持酒杯的经典造型

出自她在2003年首演的

现代题材黄梅剧《公司》

与角色创业成功呼应的是

该剧为剧院淘到第一桶金

鼓舞了韩再芬团队继续创新

一部剧,浓缩一段故事

一台戏,唱响一种精神

这期 《请上座》栏目

邀请了两位黄梅戏名家

韩再芬与熊辰龙

畅聊戏曲艺术人生

旧戏新编

面向的是当下与未来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读着读着就能唱出来的这两句唱词,出自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在今年10月举办的 2024深圳·福田黄梅戏艺术周,韩再芬带领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一众优秀演员带来了这部经典作品,以及《六尺巷·宽》和《春江月》共三部剧目。

谈及剧目选择,韩再芬表示,“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是,必须把高质量、经得起考验的作品呈现给观众,把最好的戏带到深圳福田。”

其中,由她领衔主演的新戏《六尺巷·宽》, 首次亮相深圳。创作团队以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历史故事为蓝本, 从策划到首演整整打磨了8年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后,收到回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四句诗在许多中国人的心里扎下了根,以各种戏剧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六尺巷”的剧目很多,“黄梅戏之前也有五六个版本了”。

为何韩再芬他们还要重新解读这个剧?

一直以来,人们在称赞故事中的张英大度谦让,而韩再芬觉得,“六尺巷”隐含的宝藏还没有被深度挖掘。

“我们觉得这个剧需要下沉到最基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呈现”,韩再芬分享道。小到家风家训,大到情理法理,都可以在戏中有所体现。

有文艺评论分析,《六尺巷·宽》的创新在于,把女主角倾宁夫人置于冲突的漩涡中心——

以她的大度与智慧,化解了张、吴两家的争地冲突,化解了她和县府何大人的矛盾,维护了大伯公张英大学士的名声……

编剧聂圣哲表示, 把老故事用新视角、新手法讲出新观点,并对当下社会有所关照,是创作的主要目的。

▲《六尺巷·宽》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创作团队把《六尺巷·宽》定位为一部道德喜剧。其中不少角色名字根据人物设计藏着巧思,如吴老爷吴有理(谐音“吾有里”)、县府官员何熙霓(谐音“和稀泥”)等,品读起来津津有味。

对待传统戏曲艺术

要创新,也要守住平常心

“我是看着你的戏长大的”。

这样的开场白,对年少成名的韩再芬再熟悉不过。从10岁开始,她的名字就再没有和黄梅戏三个字分开过。

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正在国内兴起, 黄梅戏是最早拍摄戏曲电视连续剧的戏曲剧种,通过电视频道走进千家万户。

▲左为《郑小姣》剧照;右为《孟丽君》剧照

“我很幸运,1984年我16岁的时候,参演的《郑小姣》是戏曲电视剧第一个拿到金鹰奖的剧目。”

韩再芬回忆,当时剧院创作也足够大胆,角色用了传统戏里没有的喇叭裤,把舞蹈动作也融入到戏曲里面……这样的创新意识影响着她。

舞台之上,她是备受瞩目的演员;舞台之下,她是勇挑黄梅戏大梁的领头人。

自2005年起,韩再芬担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 如何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创新,成为她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这是每个传统戏曲剧种需要直面的发展之问。 韩再芬认为,要理解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用一种思辨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艺术创作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唱和念近乎于普通话,好听、通俗,且易于传播,有“中国的乡村音乐”之称。

韩再芬对此有新的看法,“以前我们说黄梅戏的优势在于语言体系,一开口观众就能听懂。然而当互联网广泛普及以后,又发现最具有辨识度的东西,是最吸引人的东西。这个时候,就不能说还是我的好。”

“观众的要求也在变化”,韩再芬一直把打造优质产品作为剧院发展的大战略。

她表示,剧院在创作时,不能自说自话,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打磨的作品才能真正引起共鸣、滋养人心。

“经常会有人问我们,希望拥有多少观众。其实我觉得这个时代是百花齐放的。应该是潜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内容。只有这样,吸引的观众才是真实的。

黄梅香飘福田

共享传统戏曲之美

2020年10月, 韩再芬成为福田区“文体名人引进计划”签约的首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深圳也逐渐成为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长期演出的城市。

“我们听说,今年线上惠民票一经开放预约,也是马上抢光了”。

戏曲文化土壤的培育,不仅需要名家名团的展演,还需要持续的浸润和沉淀。

当年与韩再芬搭档出演《郑小姣》等剧的熊辰龙,在南迁深圳之前,曾率团在广东演出。

他发现,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的文化包容性很强,有许多人喜欢黄梅戏。 尤其是移民城市深圳,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于是他冒出了“孔雀东南飞”的想法。

一来就是8年, 熊辰龙先是创办了文化公司。2017年, 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与其初创公司合作,成立了 福田文化馆·黄梅戏主题馆。

黄梅戏主题馆位于福田保税区福年广场,馆内常年举办戏曲沙龙讲座、专场演出,少儿、成人公益培训等活动,是黄梅戏爱好者学习、观演、交流的天地。

同时,福田通过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市民共享展厅”计划等形式,举办了 黄梅戏主题艺术展,进一步传播戏曲魅力。

作为黄梅戏的传播者,熊辰龙与韩再芬一样,期待着戏曲文化在深圳生根发芽。

他表示,“我们目前与深圳18所学校达成了合作,每个学校有几十个孩子在学黄梅戏。我们也会带他们排演剧目参加比赛,我想10年之后,他们会成为新一代演员、观众……”

传统戏曲艺术

如何与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

想了解韩再芬更多精彩分享

欢迎加入本期《请上座》

↓↓↓

福宝们还记得

第一次听戏的感受吗?

你最喜欢哪一部剧目?

来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