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见爱人4》爆火,大家都被李行亮与麦琳的相处模式震惊到,纷纷为李行亮鸣不平,不懂这么善良优秀的人为什么遇到麦琳这种奇葩。
麦琳在节目中的骚操作包括但不仅限于:
1.撒谎
声称自己在家中做了多少家务,但后面表现出来的是她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欠缺,不仅把李行亮做的事归为己有,还缺乏时间概念,明知要早起却和同伴彻夜闲聊,导致第二天的事情无法进行下去,还得靠李行亮替她收拾残局;
2.语言pua
永远都对李行亮不满意,称自己年轻时候一大堆有钱人追结果跟了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行亮是她的顶配了;李大早上从北京飞上海给她买青团,嫌弃李没有事先给她打电话,大老远飞一趟只给她买了青团;李辛辛苦苦给她准备的生日惊喜,最后她却说“就还好”;希望对方替她带一杯咖啡,结果开口就是“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在场嘉宾都听不下去。
3.口是心非
明明想要个名牌包充面子,想要一大柜子衣服,结果李买了她还给退了,退了她还责怪对方为什么不给她买。
...等等。
网上也出了很多分析:
有人说麦琳和李行亮的关系就像“妈妈和儿子”,只有控制欲爆炸的妈妈才会这么去管控自己的儿子,不把对方当成一个真正的主体;
有人说麦琳就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嫁了李行亮这种高学历又能赚钱的丈夫,奈何自己又没学历又没颜值,于是出于自保心态,迫不及待地禁止对方往上爬,通过pua的方式贬低对方的付出,拉低对方的水准来迁就自己的无能;
还有人说两人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麦琳一直把对话限制在自己的主场,即围绕自己的一些生活琐事上,而李行亮的主场在他的音乐,因此两人的对话一直陷入“鸡同鸭讲”的死循环,缺乏真正深入的交流;再加上麦琳习惯性的言语贬低,进一步加重了李行亮的“退缩心理”,也反过来导致麦琳认为李行亮不够关心自己。
以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分析这对夫妻的关系,各自有理,但我最认同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一个核心分析:两人其实是标准的“共生绞杀”。
简单说就是“童年创伤联结”,才导致两人“离不开对方,但是血肉模糊”。
大家对李行亮其实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想问他都被折磨成这样,为什么还不离开“霸凌者”?
李行亮从小其貌不扬,家境也一般,因此他深知自己唯一的出路是考一个好大学,但是很可惜,他第一次高考没有如愿,于是选择复读。而在他复读期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但为了不影响李行亮学习,母亲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也没有去治疗,而是陪着李一起复读,最后成功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但母亲也因为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离开了他。
因此,李行亮一直对母亲怀有极强的“愧疚”,认为母亲是为了满足他才牺牲了自己,而这也导致他日后在两性关系中留下了这样不可磨灭的心理烙印:“如果我在一段关系中得到了满足,那么对方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就是这样非此即彼,无法共同满足的心理。
因此在和麦琳的这段关系中,李行亮便下意识将这种心理投射到了麦琳身上:如果我希望对方能一直陪在我身边,那么我就必须不断压抑自己,避免得到快乐和满足。
所以李行亮爱上麦琳,本质上是一个“愧疚者”爱上了一个“令他愧疚的人”。他的一直付出甚至不求回报,本质上也是不希望自己内心的“妈妈”再受一次伤害;反之,他越被剥削,他内心对母亲的愧疚就会越少。
每个人的婚恋关系,都是先代入角色,后被角色身份所对应关系的人所吸引。
你这辈子和父母的关系(尤其是异型父母),决定了你这辈子注定会爱上什么样的人。
再来看麦琳:
麦琳的内心有一个“客体”,这个“客体”一直告诉她,你必须不断付出,不准花钱,不能吃好的穿好的,必须当牛做马,这样你才能得到“肯定”。这就是为什么在李行亮很忙的那段时间,麦琳会指着衣柜告诉他,这里没有我的“衣服”,这个“衣服”本质上是指“自己的存在感”,即李没有给她足够的“肯定”,导致她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所以麦琳自始至终要的都不是李行亮的“付出”,而是希望自己被他“看见”,然后被“肯定”。
因此两个人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鬼打墙”模式:
李行亮通过不断付出来减轻自己的愧疚,麦琳也是通过当牛做马想得到对方的肯定,得不到肯定就苛责李,李被苛责后以为自己付出得不够,于是继续不断付出。
如此恶性循环。
因为两人都看不懂对方的需求模式,给的都是错误的反馈,才导致这段关系在恶性循环中不断恶化。
从本质上看,两人都是在和自己内心的“客体”对话,而非真正的对方,两人自始至终就没有真正地交过心。
这就是所谓的“共生绞杀”。
一段糟糕的婚恋关系,跟大概率都是陷入这种不健康的模式。李行亮即便不遇到麦琳,也会遇到另一个“麦琳”,因为他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就注定了他一定会有这样的伴侣。
只有两个健康快乐的人才能形成一段健康良性的关系。
因此,想拥有一段良性的关系,就必须先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只有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你才能被一个同样“健康”的人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