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演员、电影导演陈冲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与作家金宇澄、纪录片导演周轶君一起在“当我开始写作——《猫鱼》新书分享会”展开精彩对谈,分享她笔下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
此前,这场新书分享活动在网上一经推出就迅速报满,共有800位读者预报名。
当天下午记者稍晚进入现场时,阅剧场750个位置已经座无虚席,不少读者直接坐在台阶上听讲座。在开始对谈环节之前,陈冲向上海图书馆赠书,陈超馆长向她颁发了捐赠证书。
陈超馆长向陈冲颁发捐赠证书
在对谈当中,陈冲坦言:“在遇到金宇澄之前,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者。”
2021年7月到2023年9月期间,陈冲在《上海文学》开设了专栏,每月一期。而这些文字的背后源于金宇澄的鼓励和督促,让专栏连载得以实现。金宇澄在《上海文学》做了三十多年的编辑,在退休之后成为这份杂志的顾问。
金宇澄认为自己当初对于陈冲写作能力的判断没有错:“最后她能写出这么厚的一本东西(书),而且陈冲人特别好,从来没有嫌我烦,一点都没有,如果换成其他作者说不定会嫌我烦。”
金宇澄、陈冲、周轶君三位嘉宾对谈
陈冲则笑着说:“如果有一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愿意跟你烦,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内心的幸福感。其实,有时候我有那么多的记忆碎片,然后我要跟着哪一个方向去,就好像写到一半掉落在记忆的深谷里面,”
谈到谈到“回望”和“回看”,金宇澄分享了自己之前与陈冲交流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写作者,你一定要把它记下来,你想得再多,你没把它记下来就没有用。所以我一开始跟陈冲说,我说你把它写下来,别人就偷不走,你写下来这个东西就存在了,这是其一。另外,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留下来,我跟她也讨论过,它本来是一个平面的,你要把它做成一个立体的东西。为什么呢?我们现存于这个世界,它是立体的,非常蓬松,非常丰富,非常密集。哪一天我离开的时候,它立刻就压扁了,变成比纸还薄。在这样一个现实中,回忆也好,写作也好,在你活着的这个阶段,要把它保留下来。
金宇澄个人认为,与拍电影需要集体主义参与性相比,写作真的算是一种自由,自己一个人在一台电脑里面就可以建立一个很大的系统。
陈冲为读者新书签名
对谈环节结束之后直接进入新书签售环节,现场的读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序上台等陈冲签名。李奎是一位资深书迷,他是上海某医院的普通医务工作者,酷爱阅读。当天他带来了自己创作的几幅速写作品,其中有陈冲的人物速写,还有一只懒懒的“肥猫”和一条躺平的“咸鱼”。李奎送给陈冲一张人物速写作品,而陈冲在书的扉页进行签名。
李奎送给陈冲的礼物
陈冲在书的扉页的签名
李奎画的“肥猫”和“咸鱼”
李奎在现场向一些读者朋友解释:
我也喜欢偶尔撸猫,喜欢胖胖的肥猫,自己上了一天班,也喜欢像猫一样,蜷缩在沙发上,懒懒得放松。然后“咸鱼”,就是周星驰的人生不能做一条咸鱼,也是告诫自己,人生不能躺平,但偶尔的偷得半日闲,来读书参加自己喜欢的作者作家分享人生,也是一种极大的放松。陈冲老师的书《猫鱼》中用“猫鱼”比喻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每一个奇迹。
“猫鱼”好像是当年的上海话,指用来喂猫的小鱼,象征着生命的卑微和弱小,但同时也表现出坚韧和生命力。我也看了书,觉得就是对生活生命所展示出来一种精神,也同时激励着我,做好本职工作,适当放松,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平凡之人,过好平凡而有意义的一天
陈冲在《陈冲传》《陈冲的世界》两本书上的签名
记者在离开时遇到市民俞亮富正在排队,原来,当天他带了三本书,按照主办方要求,老俞排了三次队。老俞告诉记者:一本是新书《猫鱼》,两本是老书,其中一本是1994年出版的《陈冲传》(上海远东出版社),这本书是当年陈冲特邀作家严歌苓为其写的传记,另一本是1986年出版的《陈冲的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
在当天对谈当中,金宇澄多次提到“作家”一词,海报上陈冲的介绍也出现了“作家”。事实上,陈冲的文字就是作家的文字。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一位会员看了陈冲之前的连载认为:“她当然是作家,只不过不能算是专业作家,以文字为生那种。但从她的写作内容来讲,她的故事生动,细节真实,而且敢于直面人性的勇敢。至少我觉得她的文字直面自己,直面人性,是有感染力的。她是演员,是导演,又跨界写作。其实她能否成为真正作家,还要看她的主观意愿和持续创作能力。”
在《陈冲的世界》一书里面(书中第25到27页)有这么几段话:
少女陈冲,也曾幻想过当作家。作家,这个名词对少女陈冲的诱惑力太大了。在她看来,作家们笔下的世界是那么博大,那么富有色彩;在他们的描绘下,那些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物一一在读者的影像世界中活了起来。她从小爱看文艺书籍:小说、故事,特别是安徒生的童话,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把陈冲的想象力带到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去了……中外作家们手中的那支“神笔”开始对她产生了奇妙的吸引力。她甜滋滋地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有这样一支“神笔”该多好。
如今,这样一支“神笔”,陈冲想必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