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扮演青年毛主席最相似的人,角色深入人心,令人敬佩

内地明星 2 0

王霙出生于 1957 年,彼时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画像随处可见。受母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艺术,后在父母支持下考入艺校,虽被调剂到舞蹈专业,但凭借话剧表演的机会转入话剧专业。

在舞蹈专业的日子里,王霙可谓吃尽了苦头。毫无舞蹈经验和天赋的他,面对老师严格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些高难度的动作,如劈叉、下腰等,对他来说就像是难以跨越的高山。尽管他付出了无数的努力,汗水湿透了衣衫,却始终未能达到老师的最低要求。正当他濒临崩溃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出演了一场话剧。在舞台上,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凭借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话剧老师的认可。

在老师的帮助下,王霙顺利地离开了舞蹈专业,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话剧专业。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憧憬。他深知,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在这里开启自己的艺术之旅。在话剧专业的学习中,王霙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不断磨练自己的表演技巧。他参加各种话剧演出,积累经验,逐渐在话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个阶段的经历,为王霙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而此时的他,或许还不知道,未来有一个更大的机遇在等待着他。

广电在寻找毛主席的扮演者时,王霙还没来得及上话剧专业课,也没有站上过正式的大舞台。但凭借着外貌上的优势,他还是被选中了。王霙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明白想把握住这个机会,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无数的努力。

身为特型演员,王霙明白自己不仅需要长得像毛主席,还需要在言行举止、神态气质等方面都要有毛主席的神韵。为了能更贴近毛主席的形象,王霙一次又一次地重温那段红色历史。他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观看历史影像,深入了解毛主席所处的时代背景、革命历程以及思想精神。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感悟,王霙逐渐找到了塑造角色的诀窍。

他总结出毛主席有 “烟不离手、辣不离口、书不离身” 三个特点。为了更好地呈现毛主席抽烟的动作,王霙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请教,仔细观察毛主席抽烟时的习惯。从夹烟的手指位置到如何处理半截烟,他都进行了细致的模仿。

经过努力钻研,王霙所呈现出来的毛主席,拥有指点江山的魄力和英气。在拍摄过程中,他表现得异常敬业,赢得了剧组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无论多苦的戏他都能咬牙坚持下去。由于他扮演的是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有很多戏都需要他一边骑马一边拍摄。好在他本来应该是名体育生,在体能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优势。

最终,王霙成功地塑造了青年毛主席的形象,让大家隔着屏幕就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伟人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身边了。拍摄结束之后,观众们纷纷为他喝彩,认为他演出了毛主席的精髓。在成为众人的追捧对象之后,王霙并没有骄傲,唯一让他觉得幸福的是他完美地完成了拍摄,让毛主席的形象再次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

王霙在演艺生涯中,凭借对青年毛主席的精彩演绎,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在电影《开天辟地》中,他首次饰演青年毛泽东,从此开启了专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之路。他的表演被电影《开天辟地》导演组评价为 “从《毛泽东去安源》的油画上走下的人物”。

在《秋收起义》里,王霙再次展现了青年毛主席在革命关键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卓越领导才能。他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将毛主席在那个时期的果敢与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影片中,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而在《井冈山》中,王霙饰演的青年毛泽东与战友们共同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毛主席在艰苦环境下的顽强斗志和高瞻远瞩。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王霙亲自走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感受当年的革命氛围,与当地的老红军交流,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王霙以敬业精神和精湛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他先后在四十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每一次的演绎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他在表演前不仅要读毛主席的著作,找相关资料,了解那个时期的背景和周围的人物关系,全面地去了解毛主席的内心成长和变化。经过几十部作品的历练和不断积累,王霙演绎毛泽东越来越得心应手。

王霙获得了多项荣誉,2002 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 “华表奖” 最佳优秀男演员奖;2003 年荣获第 9 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2007 年凭借电影《我的长征》获得第 26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2010 年荣获第 25 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还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第十四届俄罗斯邦达尔丘克国际军事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表演艺术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为塑造毛主席形象所付出努力的高度赞扬。

王霙的母亲在艺术团工作,这一背景对他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王霙就生活在艺术的氛围之中。母亲的工作环境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那些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幕后的故事,都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他。

母亲对王霙艺术爱好的支持,更是为他的演艺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王霙在初中时表达出不想继续上学,想要走艺术道路的想法时,母亲没有丝毫的反对。她理解儿子对艺术的热爱,与父亲一起积极为他联系艺校的报名活动。这种支持给予了王霙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让他能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如果没有母亲的影响和支持,王霙或许不会如此坚定地踏上艺术之路。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她让王霙看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也让他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母亲的存在,王霙才能够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探索。她的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在王霙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母亲的鼓励和支持让他能够坚持下去。无论是在舞蹈专业的艰难时期,还是在成为特型演员后的巨大压力下,母亲的爱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

母亲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王霙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他的整个演艺生涯中,母亲的教诲和支持都一直伴随着他。她的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霙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追求。王霙在塑造角色时,常常能够从母亲那里汲取灵感,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融入到表演之中。

可以说,母亲是王霙演艺之路的引路人。她的深远影响贯穿了王霙的一生,让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演员,也让他在扮演青年毛主席的过程中,能够将伟人的形象演绎得如此生动、真实。

王霙的一生经历了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成郁馥是一位演艺工作者。1981 年,王霙与成郁馥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育有一子。在那段岁月里,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上世纪 90 年代初,单位分给王霙一套三居室,然而却被同事强行撬开并占据了主卧,使得原本的三居室变成了两居室。尽管心中有怨气,但王霙选择了宽容,他深知在单位闹僵对大家都不好。这种两家共住一套房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单位再次分配房子,他们才得以搬走。

随着王霙名气越来越大,戏约增多,他经常几个月泡在剧组不能回家。成郁馥既要演出,还要照顾儿子和家庭,压力之下,夫妻间开始有了磕绊。1997 年 10 月,王霙与成郁馥平静离婚,儿子跟随前妻生活。离婚对王霙打击很大,他以疯狂拍戏来化解内心的痛苦。

但命运总是充满转折。2000 年,王霙在拍摄电影《毛泽东在 1925》时,与化妆师贺亚琳相识。贺亚琳也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两人在剧组配合默契,互留美好印象。王霙得知贺亚琳离婚后,主动追求她,两人相爱了。2002 年 7 月,王霙与贺亚琳在昆明领证再婚。婚后,王霙努力将贺亚琳调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夫妻俩成为同事,相互扶持。

尽管身体状况逐渐不佳,但王霙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演艺事业。去年 9 月,在滨州演出舞台剧时,他再次以毛泽东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体型微胖、面色红润的他,丝毫看不出病痛的痕迹。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讲述着那段不朽的历史。而去年 4 月在清羡村的旅游照中,王霙更是以真实面貌示人,那份慈眉善目的气质,却与毛泽东角色不谋而合。

王霙用一生诠释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始终认为,演毛泽东是他最大的荣幸,永远也演不够。他在每一次的演绎中,都会从零开始,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他深入研究毛主席的生平和思想,亲自前往毛主席生活过的地方进行体验,与当地人民交流,从中获取直观和深刻的感受。为了在外形上更接近青年毛泽东,他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轻体重,以达到角色的体态要求。他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使他获得了多项荣誉。

家庭是王霙最坚强的后盾。他常言家庭的温暖总能让他找到心灵的归宿。这种对家庭的深情厚谊,也让他在塑造角色时更加能够体会到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王霙虽已离去,但他的艺术成就与精神财富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特型演员。

标签: 毛主席 青年 王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