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无情拆穿“新型啃老”:父母不解,还跟亲戚炫耀孩子有出息

内地明星 2 0

“啃老” 一词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英国出现,当时被称为 “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代那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大众普遍认知里的“啃老”本是指那部分好吃懒做、浪费时光的年轻人,可张雪峰直播时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们,“新型啃老”正在悄然发生,而有些家长们却全然不知,还到处炫耀自己孩子有多努力,多么有志向。

某次直播中,家长与张雪峰连线讲述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在家长的口中,孩子成天在家学习,很少出门,连着几年不屈不挠,每次都说就差几分。家长满心期待得到张老师认同,坚信考公才是捧上铁饭碗的不二之选,还希望张老师能指点孩子成功上岸的方法。

张老师直言不讳,一语道破其中玄机!这正是“新型啃老”的表现。孩子毕业后并未真正积极求职,看似为考公全力以赴,实则是虚假努力。孩子利用家长对专业相关岗位需求的不了解,每年以考公为借口,在家虚度光阴,依赖父母过活。

咱平常说的 “啃老”,大家都觉得是年轻人懒。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勤劳是美德,懒惰则被视为陋习。要是看到年轻人不工作,在家靠爸妈,肯定觉得这孩子没救,就是懒。就像有个大叔说:“我邻居家那小子,天天在家打游戏,也不找工作,就是懒,啃老啃得心安理得。” 但真这么简单?

其实有时候也不完全是这样,现在生活压力大,有些年轻人可能是一时找不到方向,或者受到了一些挫折,才会暂时依赖父母。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容易变成真正的 “啃老” 了。

北宋柳永出生在官宦世家,少年时期本怀有用世之志,但他在进京赶考途中,路过杭州后便被当地美景吸引,放弃了去京都的计划,转而在苏州、扬州等地的秦楼楚馆、烟花巷陌中度过了大量的青春时光,风花雪月、浅酌畅饮。

直到后来才重新参加科考,却屡屡落第。他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填词作曲和寻欢作乐上,虽然在词的创作上有一定成就,但在追求仕途方面,早期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假努力,因为他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上,导致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坎坷不断。

我还知道个例子,在一个二线城市,有个女孩学的是艺术专业,毕业后宣称要考研,就在家复习。但她复习的时候经常刷手机、看剧,真正学习的时间没多少。每次父母问起来,她就说学习太累了,要放松一下。就这样过了两年,考研也没考上,工作也没找,还继续在家准备,其行为与 “新型啃老” 如出一辙。

古代的科考被视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阶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承载了无数家庭的希望。

如今的家庭教育,父母们期望孩子能在考公、考编中脱颖而出,捧上 “铁饭碗”。然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程度远胜古代,体制内工作绝非孩子的唯一选择。

就像我同学,他爸妈非要他考公务员,可他自己对做生意感兴趣。为了满足爸妈的期望,他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浪费了好几年时间,自己也变得很迷茫,不知道是该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继续听父母的。

无论是古代的科考还是现代体制内工作,都只是人生众多道路中的一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梦想,家长和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助力他们找到真正契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而非局限于某种既定模式。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从高考分班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或许便已开始转动。从某种程度而言,“新型啃老” 现象是否是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动力和责任感所导致的结果呢?

从社会发展视角来看,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考公并非唯一的 “铁饭碗”,或许您家孩子所追求的,是凭借自身努力打造出的专属 “金饭碗”。

所以家长们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毕竟,人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唯有充满动力前行的人生,才堪称精彩。

标签: 父母 张雪峰 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