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电影《乌鸦与麻雀》《舞台姐妹》编剧之一,还曾为萧红拍照片

内地明星 2 0

今天,2024年11月3日,是现当代电影剧作家王林谷诞辰105周年。

王林谷这个名字,如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其实,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知道的人也不多。我是在1990年通过阅读《新文学史料》 1990年第一期刊登的胡绍轩写的文章《一张照片的回忆》才第一次看到:

“1939年9月10日,由胡风、陈子展发起,魏猛克、王洁之二人筹备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联谊会"北碚黄桷树王家花园成立。到会的有端木蕻良、方白,王洁之、陈子展、阜东、萧红、靳以、魏猛克、胡风、马宗融、杨芢甫、老向、胡绍轩、方令孺、伍蠡甫、何容、王林谷等17人。王林谷为我们16人照了一张相。遗憾的是:因无自拍机,他自己未能摄入镜头。”

因当年致力于研究东北作家端木、萧红,所以我知道这张照片是十分珍贵的史料,于是对拍照者也就加以关注了。胡绍轩是抗日战争时期十分活跃的剧作家与编辑,与文艺界很多名人都有来往。后来他又写了一篇《嘉陵情思》,专门介绍王林谷。我这才知道王林谷原来还是电影《乌鸦与麻雀》《舞台姐妹》的编剧之一!

之后,我与查阅了《中国电影家列传》,对王林谷的生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王林谷,笔名林谷,1919年出生于浙江鄞县。因家境贫寒,他在小学毕业后即失学。1930年后,他在上海工厂、商行当学徒、练习生,开始学习文学创作,并在周围热血青年的影响鼓励下,思想上开始追求。

抗日战争初期,王林谷随商行西迁重庆,发奋自励,开始业余创作,先后发表了《牵牛花和人生》《星星楼》等散文。1940年他在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工作。1942年他加入中国艺术剧社。1944年他出版长篇小说《疾风》。1945年他在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林谷回到上海,在1946年转入上海剧艺社,同年进入昆仑影业公司,从此跨入影坛。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剧作家阳翰笙、陈白尘等人的帮助。1948年他参加《乌鸦与麻雀》电影剧本的集体创作,这部影片以其纯熟的喜剧技巧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名作。

上海解放后,王林谷服从组织安排,从事艺术行政工作,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艺委会秘书、制片主任、天马电影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等职务。他以其主要精力担任艺术行政工作,但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神龛记》《一条河的故事》《有一家旅馆》与《时代的声音》。他还于1956年导演彩色舞台艺术片《广场杂技》。1957年他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在60年代,王林谷最大的收获是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舞台姐妹》。这是他在1962年与人合作编写、由他执笔的,也是其代表作。剧本构思巧妙,通过解放前一对患难与共、卖艺为生的越剧姐妹的不同生活道路,把戏剧小舞台与社会大舞台、台上做戏与台下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蕴涵着人生的哲理。

《舞台姐妹》剧照

1980年王林谷根据于伶的同名话剧改编成电影剧本《七月流火》,于1981年拍成电影。

在任上影厂文学部主任时,王林谷每天要读数万字的剧本,并推荐高质量的剧本拍成影片。

80年代初期,王林谷曾获多个重要奖项,包括1980年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金鹰奖,1983年获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王林谷是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顾问。

1995年王林谷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

因上面的文字是为我编纂的《中外名人生卒大辞典》写的辞条,受体例限制所以比较简短。这里做以下补充。

《乌鸦与麻雀》创作的时代背景是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蒋家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当时国民党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发行了纸币金圆券,结果是火上浇油,造成纸币迅速贬值,一麻袋金圆券只能兑换一两块银元。接着反动政府又发行黄金兑换券来欺骗百姓,造成挤兑风潮……王林谷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轧黄金的故事。

这个故事引起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极大兴趣,于是亲自牵头,率领王林谷等人根据故事集体改编创作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影片用丑恶的乌鸦隐喻国民党当局,以胆小懦弱的麻雀指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上海市民。影片通过住在同一幢房子的“乌鸦”与“麻雀”之间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反动统治造成的经济崩溃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不畏强暴。影片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拍摄过程中即遭到反动当局的明令禁止。王林谷协助导演郑君里转入地下继续修改剧本。上海一解封,影片即重新开始拍摄,并很快放映,不仅受到观众的欢迎,还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奖”。

作为一个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剧作家,王林谷是不应该被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