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遭BBC、纽约时报盛赞,完美诠释了“捧杀”

内地明星 3 0

杨笠与某电商分道扬镳时,个人曾断言她的演艺事业已然到了上限,但不会就此触底,因为还有一部分惯于“打拳”的女性会选择力挺。这就意味着杨笠仍有一定程度的商业价值,以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资本,依旧有可能向其投来橄榄枝。

完美捧杀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万万没想到BBC和纽约时报会来插上一脚,赞赏了杨笠一番,鉴于这两家境外媒体的一贯立场,估计又要以某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对我们的内部事务指指点点,甚至在国际上传播充满着恶意的谎言。

对于杨笠个人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起码要在家赋闲很长一段时间了。道理很简单,BBC和纽约时报的盛赞让其成为了商家眼中的高风险艺人,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成本,大家皆会唯恐避之不及。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杨笠会不会突然跑去大洋彼岸,与众多公知同流合污,此类行径之人屡见不鲜。哪怕杨笠此时出面表明态度,这场风波也需要很久才能平息,而且平息之后也不代表杨笠就能如之前一样活跃于娱乐圈。

适可而止

任何事皆要适可而止,原则上杨笠吐槽男性不算什么大错,很多女人都是如此时常抱怨自己的丈夫,夫妻、情侣之间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可要是为了哗众取宠,有意或无意将吐槽上升至挑动男女对立,这就是包藏祸心了。

一旦形成了某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可就不仅仅是两性之争了,而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举一个例子,阿富汗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讲话,一些人便因此将老美当年的所作所为视为文明之举。其实此类论调完全是在偷换概念,禁止女性在公开场合讲话跟老美当年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俩件事,前者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并不代表后者就是正确的。

当然了,还有人会拿国外男性要赡养前妻,乃至明知孩子非亲生也要抚养成人说事儿。首先这些事例不符合国内的社会认知,生搬硬套国外的逻辑注定行不通,譬如国外可以零彩礼且租房结婚,国内又有多少女性可以接受呢?个人甚至见过为了等期房,硬是拖着不领证、不办婚礼的情侣,这就是国情的不同。其次去看看印度,当地的习俗与我们大相径庭,结婚时女方要陪嫁大量的嫁妆,我们要不要效仿呢?

结语

这就是杨笠不受广大男性待见的原因,眼里只看不利于自身之处,全力所取有利于自己的好处,顺便猛踩普通男性。也许这是杨笠在娱乐圈生存下去的人设,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了“打拳”女性的恣意妄为,继而使得男女对立加剧,而这样的局面恰恰是BBC和纽约时报及其背后势力所乐见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标签: 捧杀 纽约时报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