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相声是一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如今的相声界,由郭德纲统领的德云社,无疑是这一领域的翘楚的存在。
但是德云社如今的这般地位,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
这个社团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正是作为创始人的郭德纲的发家史。
其中过程之辛苦曲折,说是饱含血泪都不为过。
纵观郭德纲的40年相声人生以及德云社的20年历史,世态炎凉充斥其间。
郭德纲很有语言天赋,他才8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流利地说话了。
到了2岁的年纪,就已经能够做到看报纸、读拼音的地步。
而且在语言天赋之外,郭德纲童年时的成长环境,也让他过早且较深地接触到了曲艺文化。
他的父亲郭有源是个老警察,当年在他管片儿的地方,有着一个红桥俱乐部。
郭德纲父亲郭有源
在俱乐部当中有一个剧场,常有戏曲、相声之类的节目演出。
不管是台上的戏班子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是颇为熟悉的街坊邻居。
郭有源有时候警察工作忙碌,郭德纲的母亲郭玉珍又是教师,也常分不出心来照顾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郭德纲得以混迹于俱乐部剧场。
每当剧场有节目表演,他总是台下的忠实观众,虽然年纪不大,却也看得两眼放光。
这样的时间久了,他在耳濡目染当中喜欢上了相声。
教育理念宽松的郭父见儿子有兴趣,便送他去学了相声曲艺。
但让他没能想到的是,郭德纲日后竟然能够在相声领域达到那么高的成就。
不过这些成功也都只是后话,事业刚起步的那些年,郭德纲其实并不顺利。
从1988年算起一直到1998年“德云社”雏形问世,这期间他曾三度进京,没有一次不是灰头土脸。
相声有着悠久的起源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雏形。
但公认“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却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北京人张三禄。
而第一个让相声成为独立曲种,并创下沿用至今的师徒关系以及行业观念的人。
则是张三禄的徒弟朱绍文。
也就是说,相声的发源地其实是北京。
出于这个原因,一心想要走上相声之路的郭德纲才会选择三进北京。
可是从第一次到第三次,他的北京之旅都不算顺利。
作为“来北京争饭的疯狗”,当时的郭德纲并未得到北京相声演员的欢迎。
他初次进京是在1988年,这年郭德纲考进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在其中新成立的一个说唱团工作。
15岁的他自信满满,但没想到现实的“打脸”会来得那么快。
入团第二年,郭德纲在团内的工作就因为学潮爆发而被迫终止,他也无奈回到了天津老家。
经历过一次失败后,郭德纲虽然没有放弃相声,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加入天津的一个小剧团。
跟着小剧团四处走穴演出,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随剧团走穴演出的那段时光,是郭德纲人生最为无奈的阶段之一。
他要在台上做各种表演,每有一次叫好便有5毛入账。
这样的安逸但枯燥的生活,让他一度无法忍受。
终于在1994年,他决定二入北京,然而这次却比上回还要尴尬。
这次他只在北京待了三四天就打道回了府,因为没有一个相声团体愿意接纳他这个外地人。
回天津之后,郭德纲还是不想舍弃相声这门手艺。
他拿出积蓄包了个剧场,打算在天津自立门户,谁曾想因为经营不善,剧场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不过这次失败并没有让郭德纲气馁,反而燃起了他一定要留在北京的决心。
1995年秋,郭德纲第三次进京,这次的他,决意要作为“疯狗”抢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地位。
说实话,郭德纲这第三次进京的时机,对于相声这行而言并不算好。
彼时的相声热度,已经日薄西山,正是巅峰期过后的落寞景象。
郭德纲的再度到来,和第二次别无二致,同样是处处碰壁,找不到肯接纳他的相声团体。
几乎北京所有相声团体,都视郭德纲这个外地人为仇敌,认为他想要抢走所剩无几的相声市场。
于是他们“一致对外”,百般排挤郭德纲。
但让他们都没能想到的是,郭德纲这次来京时所抱的决心究竟有多么大。
他哪怕是付出血肉,也要留在北京说相声。
为了在北京站稳脚跟,郭德纲前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1998年郭德纲将自己在天津熟识的老曲艺演员们聚集到北京,众人一同在中和戏院说起了相声。
与此同时,他还在外界大造舆论,将“让相声回归剧场”作为目标。
至于他话里所谓剧场外的相声,暗指的就是多次拒他于门外的以电视媒介为主的主流相声。
8090年代的时候,相声曾借助电视传遍全国。
与此同时,相声的内容也开始向歌功颂德等主流内容转变,传统相声当中“俗”的一面被逐渐摒弃。
但以往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嬉笑怒骂,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可想而知,主流相声并没能持续地火爆下去,反而是逐渐成为了无聊的代名词。
郭德纲想要让相声回归的,正是那一份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俗”。
但也是这个决定,让他受到了主流相声的集体针对。
自知融入无望的郭德纲,终于鼓起了自立门户的勇气。
带着“让相声回归剧场”的口号,和一众朋友成立“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后来德云社的雏形前身。
在经营北京相声大会的同时,郭德纲也承受着来自主流相声团体的质疑甚至是谩骂。
而他自己更是在这期间自诩为传统相声的“看坟人”。
他选择回归剧场相声这种传统形式的做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无异于在逼迫主流相声“去死”。
在当时的北京相声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郭德纲一出现,我们想好死都难。”
这句话当中的“我们”,包含着当时北京的主流相声团体以及诸多的民间团体。
几乎整个北京相声界都如临大敌,因为恐惧而排挤着郭德纲和他的团体。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视郭德纲为死敌。
德云社后来能够顺利成立并发展起来,也得益于他在北京遇到的几位贵人。
2000年之后,郭德纲接连与张文顺、于谦等人相识。
北京相声大会的体量就这样一步步壮大起来。
不过,若是要论对郭德纲乃至德云社影响最深的贵人是哪位?
那恐怕连侯耀文这位师父都要往后排上一位了。
2004年6月,郭德纲在北京拜侯宝林之子侯耀文为师。
借此背景于10月率领相声大会的班底在天桥乐茶馆开张演出,北京相声大会正式更名“德云社”。
于此同时,郭德纲也遇到了自己真正的贵人。
也就是时任北京文艺电台《开心茶馆》节目主持人的康大鹏。
德云社的成立与《开心茶馆》的开播几乎是脚前脚后。
康大鹏为了收集节目素材,去听了一回郭德纲的相声。
当时德云社正是初创时期,郭德纲发愁的是如何将票卖出去。
毕竟是做剧场卖门票的生意,门可罗雀自然不是什么好事。
但这也没办法,当年大多数人对相声的认知,都还停留在电视上的晚会相声。
康大鹏造访德云社的那天,台下仅有寥寥10人左右的听众。
可台上郭德纲的一番表演,却给康大鹏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他第一时间就产生了想法,要把德云社,郭德纲的相声搬到电台。
从那年10月30日开始,《开心茶馆》开始播放起德云社的相声录音。
这让很多人认识到了电视之外的剧场相声。
而后德云社的现场听众便多了起来。
曾经门可罗雀的情景就此一去不复返,再后来就发展成了场场爆满的情况。
这样的结果的确离不开郭德纲以及他教出来的徒弟们的精湛功力。
但由康大鹏之手带来的媒体力量,却也是不容被忽视的。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郭德纲也将康大鹏视为成就了德云社的大贵人。
通过康大鹏,郭德纲见识到了媒体的力量。
这让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剧场相声也能够搭乘现代媒体的宣传快车。
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相声,而是向更为宽阔的文娱领域拓展。
于是他开始造角造星,作为师父,他敢于将能力出众的徒弟推到台前去进行宣传。
颇为神奇的是,郭德纲就如同具有金手指一般,做到了推谁谁火。
最为典型的就是岳云鹏,作为德云社这些年来“最大的腕”,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
不仅相声专场一票难求,上综艺、拍电影更是应接不暇。
经过多年的发展,郭德纲已然将德云社打造成了一个涉猎广泛的文娱企业。
传统相声在郭德纲手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实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进化,令人称奇。
从1988年首次进京至今,郭德纲付出了自己的40年的光阴,德云社如今也在他手上走过了20年。
这数十年间的起起伏伏、恩怨往来,如今也都尽数化为了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