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晓庆出轨事件曝光,这本该是一桩能在娱乐圈掀起轩然大波、引来诸多谴责的丑闻,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骂声寥寥,反而是诸多羡慕、佩服之词,这一现象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不得不承认刘晓庆是一个极具个性且内心强大的人。
从她对此次出轨事件的语音回应便能看出,面对露骨聊天记录被曝光,她毫无惧色,直言 “我喜欢你,这还不好吗?你喜欢我,说明我有魅力,多大个事啊?” 这般强心脏的表现,与娱乐圈那些一被曝光负面就急于道歉、试图挽回形象的明星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似乎从不内耗自己,在她的观念里,错的是曝光者,而非自己,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态度,贯穿了她的一生。
早年与姜文的禁忌之恋被曝光,她也是云淡风轻,多年后提及也未曾有过悔意,仿佛这些在常人眼中足以身败名裂的事情,于她而言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那么,为何大众对她的出轨行为如此宽容呢?
一方面,刘晓庆原本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之人,她的人生本就充满了离经叛道的色彩。
大众对她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此次出轨事件不过是再次印证了她一贯的行事风格,所以人们对此并不感到太过意外,甚至会觉得 “这很刘晓庆”。
她就像是一个跳出常规道德框架束缚的人,活得肆意洒脱,虽然道德有瑕,但却从不被道德完全制约。
另一方面,刘晓庆身上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让大众折服。
已至古稀之年的她,依然能够热烈地去爱、去生活。
她在经历了偷税入狱等人生低谷后,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不挑角色,哪怕是做群演、跑龙套也尽心尽力。
她的这种从谷底反弹的能力,以及在任何年纪都敢于折腾、追求生活的劲头,是许多人所欠缺的。
当大多数年轻人被生活、工作蹉跎得死气沉沉时,刘晓庆却能在 74 岁高龄还活得风生水起,这般对生活的热情和超强的韧性,使得人们在看待她的出轨事件时,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了她的人生态度上,而非仅仅局限于她的创作的道德瑕疵。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视出轨这一行为本身的错误性。
婚姻是一种承诺,是一种基于信任和责任的契约关系,婚内出轨无疑是对这种契约的违背,是对伴侣的伤害。
刘晓庆的行为在道德层面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大众对她的反应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公众的评判体系中,并非仅仅只有道德这一把尺子。
人们在看待公众人物时,往往会综合考量其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其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等。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延伸到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们的行为也在一点上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
刘晓庆事件中大众的反应,反映出了一种对于个性、对于生命力的崇尚,人们似乎更倾向于欣赏那些能够突破困境、活出自我的人,哪怕他们在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瑕疵。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降低对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在坚持道德底线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
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是多元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就像金庸所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刘晓庆用她自己的方式在书写着人生,尽管这种方式存在争议,但她的那份生猛、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断折腾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我们是否也能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以更加勇敢、更加张扬的姿态去拥抱生活,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圆满呢?
但无论如何,道德始终是我们社会运行的基石,我们不能因为对某种精神特质的欣赏而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在道德与个性、与生活态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健康、和谐且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