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龙:我在路上遇到11个金牌打手,但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

港台明星 1 0

谁能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一家寻常的茶馆里,会传出这样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诶,你们听说了吗?前几天街头那场打斗,一个人单挑十几个打手!"茶客们正悠闲地品茶,突然被一位老人的话语吸引。只见他端着茶杯,眼神中透着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所见的一幕。

那天街上,11个金牌打手围住了一个人。刀光剑影间,那人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梁小龙。当时的场面,怎么说呢?就是一边倒的碾压,但令人意外的是,被碾压的居然是那11个拿着家伙的打手。

"你们猜梁小龙用的什么武器?"老人卖了个关子,茶客们纷纷竖起耳朵。"一根烧腊店的叉子!就是平时挂烧鸭用的那种!"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细听老人讲述,当时梁小龙被这群打手围堵,情况危急。但他临危不乱,闪身进了路边一家烧腊店,随手抄起一根叉子就开干。那身手,那反应,简直就像武侠片里走出来的高手。

"叮叮当当"的打斗声引来不少围观群众。只见梁小龙以一挡十,招招致命,动作行云流水。那些个打手虽然人多势众,却愣是拿他没办法。最后,11个打手狼狈逃窜,就剩梁小龙淡定地把叉子还给了店家。

老人说到这,忍不住感叹:"现在的年轻人,谁能想到演员里还藏着这样的高手?这可不是演戏,是实打实的功夫!"茶馆里的这番话,传到了一个正为选角发愁的导演耳中。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眼前一亮 -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找的人选吗?

一个偶然的午后,一段街头格斗的故事,一根普通的烧腊叉,就这样意外地为香港影坛续写了一段传奇。而这,也只是梁小龙显露真功夫的开始。

听完茶馆里的传奇故事,这位正为选角烦恼的导演仿佛看到了希望。说起来,《大侠霍元甲》这部剧的选角可真是让他愁白了头。

霍元甲的角色已经定下来了,黄元申实力派演员,功夫底子过硬,但陈真这个角色却让导演犯了难。这可不是一般的配角,陈真作为霍元甲的得意门生,戏份不轻,而且要和霍元甲有不少对手戏,光是打戏就够让人头疼的。

"演员不是缺,但合适的太少啊!"导演常常这样感慨。他需要找一个功夫水平能跟黄元申不相上下的演员,不然戏一打起来,高下立判,观众第一个不答应。

找演员的这段日子,导演可没少费心思。武行出身的演员看过不少,但要么是功夫不够硬,要么是气质不对。陈真这个角色,需要的不光是能打,还得有那股子侠义精神,这可真不好找。

"要演技有演技,要功夫有功夫,还得形象气质都对味,这不是难为人吗?"剧组的人经常听导演这样念叨。但对于这部戏,导演的标准一点都不想降低。在他看来,陈真这个角色对整部剧太重要了,要是选不好,整部剧都要受影响。当时的港片圈里,功夫演员不少,但能打的未必能演,能演的未必功夫了得。导演看中的演员,不是时间安排不开,就是对剧本不感兴趣。这部戏卡在选角上,眼看着开机日期越来越近,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现在,听完茶馆里的故事,导演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个能在街头以一敌十一的高手,用一根烧腊叉就能打退持械群敌,这份实力,这份从容,不正是陈真这个角色需要的吗?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导演喝完最后一口茶,心里已经有了决定。这个叫梁小龙的年轻人,或许就是他苦苦寻找的陈真。但在找到梁小龙之前,导演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人选。比如当时正当红的成龙,但这个选择为什么没能成功呢?这又是另一个值得细说的故事了。

说到选角的过程,就不得不提成龙。在寻找陈真扮演者的过程中,成龙其实是导演最初的心头好。

这个选择看起来很合理,毕竟成龙当时已经拍了不少电影,在影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功夫了得,演技在线,名气也够大,简直就是不二人选。但为什么最后没选他呢?还真不是能力的问题。

成龙给观众的印象太深了。提到他,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功夫喜剧。看他的电影,不仅能看到精彩的动作场面,还总能被逗得哈哈大笑。这种鲜明的个人特色,在他的作品中简直就是一个金字招牌。但这恰恰成了问题。

陈真这个角色,需要的是一种凛然正气。作为霍元甲的得意门生,他要展现的是一种传统武风骨。成龙的那种跳脱活泼的喜剧风格,跟这个角色的气质实在是对不上号。

"这就像是让一个擅长演喜剧的演员突然去演正剧一样。"导演后来这样解释,"虽然演员的能力完全够,但观众看到他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在等着笑点,这对角色的塑造是很大的干扰。"不是成龙不够好,而是太好了。好到让观众对他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期待。这种期待如果不能满足,反而会影响整部剧的效果。

所以即便成龙的功夫档次完全够格,导演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这个决定虽然遗憾,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最合适的选择。

"有时候,一个演员的成功反而会限制他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这句话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解。而成龙和陈真的错过,也成了香港影视圈一段有趣的佳话。但机缘巧合的是,正是在导演纠结于这个选角问题的时候,梁小龙的故事传到了他的耳中。这个巧合,让整个剧组看到了新的希望。而梁小龙的武者之路,又是怎样的一段传奇呢?

要说梁小龙这个人,在圈内可是个有趣的存在。虽然名字里带个"龙"字,但他可不是靠着这个沾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武行演员,到被誉为功夫大师,这条路他走得可一点都不轻松。

"功夫这个东西,要么不练,要么就得练真的。"这是圈内人经常听到梁小龙说的话。在他看来,功夫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那场以一敌十一的街头战斗,不过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有趣的是,对于那场轰动一时的打斗,梁小龙倒是显得特别淡定。"我经常遇到这种事情,"他说这话时的语气,就像在讨论今天吃什么一样平常,"那11个打手虽然拿着武器,但都不是我的对手。"这种从容不是装出来的。在娱乐圈里,梁小龙可能不是最会演戏的,但绝对是功夫最扎实的一个。那些年,他没少在街头碰到挑战,每一次都是实打实的较量。用他的话说:"真功夫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烧腊叉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但在梁小龙看来,武器从来不是关键。关键是面对危险时的那份镇定,以及多年实战练就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演不来的。

在香港影坛,不少演员都说自己会功夫,但真要说到实战,敢说"经常遇到这种事情"的,怕是只有梁小龙一个。这话听着狂,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实话。有意思的是,这些真实的街头格斗经历,反而为他的演艺事业加分不少。现场打戏时,导演经常发现,梁小龙的动作特别真实,招招都是实战经验的总结。不像有些演员,动作漂亮是漂亮,就是看着太像表演。

"演员演打戏,最怕的就是花拳绣腿。"圈内人都说,梁小龙的打戏特别有说服力,因为他是真的会打。那些年在街头的历练,让他的每个动作都带着实战的痕迹。

这样一个既有真功夫,又不缺实战经验的人,难怪会被导演相中。而这次偶然的机会,也为梁小龙打开了事业的新篇章。接下来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生活中最美的相遇,往往就是这么猝不及防。谁能想到,一个午后茶馆里的闲谈,一个街头打斗的故事,就这样改变了梁小龙的演艺生涯。导演原本只是在茶馆里歇个脚,却意外听到了那个关于烧腊叉的传奇。一个能在街头打退11个持械打手的人,一个用烧腊叉就能化险为夷的高手,这不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陈真吗?

要知道,陈真这个角色可不好演。既要有扎实的功夫底子,还得有那股子侠义之气。而梁小龙,偏偏就是这两样都占全了。实打实的功夫底子,加上街头实战的经验,简直就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做的。

"这小伙子,不简单啊!"导演第一次见到梁小龙时,就看出这人身上有股子特别的劲儿。不是那种表演出来的气势,而是真功夫练出来的沉稳。当时的香港影视圈,像梁小龙这样的人可不多见。没有大腕的架子,不摆功夫明星的谱,遇到街头挑战也从容应对。这种特质,正是陈真这个角色最需要的。

就这样,梁小龙接下了陈真这个角色。从街头的无名英雄,到荧幕上的武术高手,这个转变来得既突然又自然。

而那场街头打斗的故事,那根普通的烧腊叉,成了梁小龙演艺生涯中最特别的一笔。它不仅帮他打退了11个打手,还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种事情我经常遇到。"这句看似普通的话,道出了梁小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这种实战经验,让他在演绎陈真这个角色时,显得特别真实。

一部戏剧的成功,有时候就是靠这样的机缘巧合。导演慧眼识英雄,演员恰逢其时,再加上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馆故事,共同成就了这个经典角色。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一个需要真功夫的角色,遇上了一个有真功夫的演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会总是青睐有实力的人,而真功夫,永远不会被埋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