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解约杨笠后,纽约时报突然力挺她,究竟是有何深意?

内地明星 1 0

京东,中国的大电商平台,在2024年双十一前做了一个常见的商业决定:请脱口秀演员杨笠来当促销活动的代言人。

京东的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策略。

他们试图通过杨笠在年轻女性群体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其女性用户市场,提升品牌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

而杨笠是个靠讽刺风格脱口秀走红的演员,特别受年轻女生欢迎。

京东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希望借助她的“流量”为双十一促销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这步棋却走得异常艰难。

杨笠过往的脱口秀表演中,不乏对男性的讽刺性言论,这早已在网络上积攒了大量的争议。

这次为京东代言,肯定让这些争议达到了最高点。

消息公布后,大量男性用户在网络上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杨笠的言论带有性别歧视,不适合代表一个面向全体消费者的平台。

很多人都打电话到京东客服投诉,还有人直接选择了退货或者注销账号,以此来表达对京东的不满。

近期,“让杨笠离开京东”和“抵制京东”的话题迅速火了起来,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信息来源 :京东紧急道歉!与杨笠“互删”——上观新闻

其实,不是每位女性网友都对杨笠的代言买账。

一部分女性用户也对杨笠的言论持保留态度,认为其部分观点过于偏激,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性别关系。

这种女性用户内部的意见分歧,使得这场争议更加复杂化,也更具社会讨论价值。

这场风波主要是因为杨笠说了一些有争议的话。

她在脱口秀节目里经常拿males开玩笑,特别是那句“他普通得一塌糊涂,却自信得要命”火了,直接带火了“普信男”这个网络热词,引起了不少讨论。

虽然一些人认为这只是脱口秀的艺术表达,不应过度解读,但更多人则认为这种言论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强化了社会上的性别对立情绪。

杨笠的公众形象与其代言期望之间的错位,是此次京东代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

京东想借杨笠的热度吸引女性用户,但没想到她的一些争议言论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大量批评和抵制,京东很快就做出了回应。

事件发生三天后,京东发声明说和杨笠结束合作,并向大家道歉。

声明中,京东承认此次事件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并表示将继续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努力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京东的快速反应和公开道歉,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部分用户的愤怒,但也引发了新的争议。

有些支持杨笠的用户觉得京东处理这事太草率,没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他们认为京东屈服于网络压力,放弃了与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性合作。

这种观点认为京东的道歉并非出于真心,而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商业损失。

京东的危机公关主要是想快点控制损失,重塑品牌形象。不过,这种方式也反映出京东在挑选代言人时出现了策略失误。

他们太看重代言人的热度了,却没注意到背后的争议。

这为其他企业在选择代言人时敲响了警钟:代言人选择不仅仅是流量的叠加,更需要综合考量其公众形象、价值观等多重因素。

京东的失败案例也引发了业内对于代言人选择标准的重新思考。

如何平衡代言人的流量与争议性,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一点点小错误都可能被放大,给公司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更加注重风险评估,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事件的国际视角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杨笠与京东的合作争议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BBC、《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对杨笠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将杨笠描述为“中国女性的时代偶像”、“挑战中国传统观念的先锋”,认为她的言论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女性的声音,体现了她们对传统性别角色的不满和反抗。

外媒的报道和国内的舆论有很大不同。

国内舆论更多地聚焦于杨笠言论的争议性,以及京东在此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

而外媒则更倾向于将杨笠的言论解读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一种对女性权利的争取。

外媒对杨笠的赞誉,在国内引发了更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外媒的报道过于片面,没有充分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另一些人则认为外媒的报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进一步思考。

但更多的,是对其挑起矛盾的愤怒。

笔者认为

杨笠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其核心在于它触及了性别平等这一敏感话题。

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是个重要话题,它关系到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追求性别平等,并非意味着要否定或贬低任何一个性别,而是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与尊严,消除基于性别的歧视与偏见。

女权运动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旨在争取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平等权利,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女性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然而,女权运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有些人对女权运动有误解,觉得这是在针对男性,让女性占上风。

这种误会使得很多人对女权运动有抵触,也阻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作为公众人物,杨笠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广泛关注,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她的言论引发了社会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思考,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公众人物说话也要守规矩,不能侮辱别人,不能散播仇恨,不能挑起矛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