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 上影厂全力打造赵丹和王丹凤等明星的接班人 为何都没成功?

内地明星 9 0

70年代末,各电影厂都恢复了故事片的拍摄。

上影厂也不例外。

尤其是1978年之后,我国再次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

上影厂的老艺术家们,更是摩拳擦掌,跃马扬鞭,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干劲十足。

所以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段时间,上影厂创造了多少精品佳作?

——吴永刚带领吴贻弓拍出了‌《巴山夜雨》,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营造出了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学效果。

——谢晋拍出了‌《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等片,通过电影语言,将人性的东西,展现得淋漓尽致。

——桑弧拍出了《她俩和他俩》、汤晓丹拍出了《傲蕾一兰》、岑范拍出了《阿Q正传》、黄祖模拍出了《庐山恋》……这些电影,或在影迷中积攒皆碑,或在票房上创造奇迹,总之都成为那个年代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影厂的老演员们也不甘落后,张瑞芳演完《大河奔流》又演《泉水叮咚》,孙道临接连出演《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秦怡担任了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也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大摄制组之间,出演了《海外赤子》、《苦恼人的笑》、《上海屋檐下》等作品。

令人遗憾的,大概要数赵丹和王丹凤。

赵丹于1977年终于再次恢复艺术生命后,他很想在演艺事业上,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北影厂《大河奔流》剧组邀请他出演总理一角,他兴奋不已,夜不能寐。

定妆效果出来后,他满意极了,带妆在北影厂走一圈,大家都说像,就更加增添了他塑造好这个角色的决心。

可是这个角色最终却被比他更年的王铁成所取代。

他的心中,该是多么失落?

后来,北影厂和日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联合拍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拟邀赵丹出演男主角况易山,他也高兴极了。

可惜在准备角色期间,他又被查出患上癌症。

而且病情来势汹汹,他在1980年10月10日就去世了,终年65岁。

可以说赵丹直到临终前,都还有太多心愿,并未实现。

而王丹凤呢,则是观众难以接受她的老年扮相。

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她一直都是“清纯少女”嘛——《家》中的鸣凤、《护士日记》中的简素华、《海魂》中的温梦媛等,全都那么美丽、纯真、轻盈。

所以,她似乎始终都是上影厂“俏丽花旦”的代言人。

在上影演员剧团排演话剧《雷雨》时,她始终都是四凤的扮演者。

可是1980年,她却在峨影厂拍摄的《玉色蝴蝶》中出演了女主角竹内君代。

56岁的她,再以“少女”的形象出现,就有些违和感了。

于是就有影迷,在看过《玉色蝴蝶》之后,针对王丹凤的“老扮少”,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对王丹凤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她,一向都十分在意自己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不愿打破那个完美的人设。

所以,这之后,她就干脆息影了——再未演过任何电影。

这其实对于她和喜欢她的影迷来说,都是意难平的一件事情。

赵丹和王丹凤,都是上影厂的大明星。

他们在观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

上影厂对此自然十分清楚。

所以始终都在寻找合适的年轻演员,来做他们的接班人。

郭凯敏是赵丹十分看好的一位青涩后生。

他最初其实更想成为上海歌剧院的歌唱演员,而不是电影演员。

因为他觉得自己拥有一副浑厚的嗓音。

1974年,上海歌剧院招考年轻学员,从小爱好唱歌并且美声唱得挺好的郭凯敏,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报名,像模像样地演唱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歌后,郭凯敏觉得自己还发挥得不错。

事实上,当时上海歌剧院也的确想录取他,但后来检查身体,却查出他患上了急性肝炎。

这下,16岁的郭凯敏,就只好告别了上海歌剧院,而住进了医院。

不然,他差一点就和庞敏成为同学和同事了。

1975年,上影厂又面向社会招演员,老师又带着郭凯敏前去考试,结果,郭凯敏再次被选中。

但他当时只是预备演员,还有一年的考察期,也就是说,试用期满后,如果不能达到剧团的要求,他很可能就会被淘汰。

当时上影演员剧团的团长是张瑞芳,她觉得这个小伙从形象气质上来看,很像年轻时候的赵丹。所以在他进厂后不久,就交给了他一个剧本《第二个春天》。

最开始剧团安排郭凯敏出演的,是一个青年工人的角色,戏份较多,可把郭凯敏给高兴坏了。但没几天,却又安排他去演那个只有7个镜头的海军小战士,郭凯敏还挺郁闷的。

但在康泰等前辈的开导下,他还是慢慢消除了心中的杂念,把那个海军小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朴实生动。

电影《第二个春天》拍完后,张瑞芳和赵丹等老艺术家一起审片,结果看完之后,赵丹几乎是一下子就发现了郭凯敏身上的巨大潜力。

他对张瑞芳说,“那个演海军小战士的演员,很不错”。

而赵丹的这句话,对郭凯敏的演艺前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郭凯敏在一年之后,也就是1976年,不仅成为了上影厂的正式演员,而且还成为了他们那拨后生中,最早挑大梁的演员。

优质资源也全都向他倾斜。

很显然,无论是上影厂,还是赵丹,都觉得郭凯敏,有望成为赵丹的“接班人”。

当然郭凯敏,也确实拥有成为第二个“赵丹”的素质和条件,他形象英俊,气质清新,表演亦正亦谐,他缺的,可能只是像《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那样的作品。

从出演《征途》开始,郭凯敏不仅出镜率很高,而且所出演的,基本上全都是男主角。

1979年,他更因和龚雪出演《好事多磨》、和张瑜出演《庐山恋》而声名鹊起,一跃成为80年代的当红电影明星。

1980年,上影厂筹拍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导演定下执导过故事片《林则徐》和越剧片《红楼梦》的岑范。

当时,竞争“阿Q”这个角色的演员,有很多,包括上影厂的老戏骨陈述、史原等,都对这个角色情有独钟。

但在上影厂的更多老领导们看来,能够出演“阿Q”的演员,最理想的人选,却是赵丹。

只可惜当时赵丹已经病重住进了医院,所以大家就将视线,都投放到了他的“接班人”郭凯敏身上。

在大家看来,郭凯敏除了长得“有点漂亮”之外,他的表演风格与赵丹非常接近。

而且他在上海光明中学读书的时候,还曾专门学过滑稽戏表演,颇具喜剧表演天赋。

所以上影厂领导们的意见,“阿Q”一角,由郭凯敏扮演。

但这时,另一个演员的表演,也令大家眼前一亮。

他就是严顺开。

严顺开是学表演出身,他所扮演的“阿Q”,在形体动作上,展现出了更多可塑性。

岑范非常看好严顺开。

但严顺开在外形和年龄上,都不占优势。

于是为了公平起见,上影厂就安排郭凯敏和严顺开同时带妆试戏。

那天,在《阿Q正传》中出演配角的许多演员,都来到了摄影棚,为郭凯敏和严顺开配戏。

两人装扮都一样,都是头戴破毡帽,脑后拖着细长的辫子。但在外形上,郭凯敏的确更占优势一些。

但看表演出来的结果,也不知是否是因为郭凯敏太想得到这个角色,所以他的表演,反而显得用力过猛,甚至有些太过刻意。

可是严顺开呢,大概是心无负担,所以表演非常松弛。

最终经过厂领导以及吴永刚、陈鲤庭、桑弧、刘琼、汤晓丹等这些老导演们的一致投票,大家都觉得严顺开更为合适。

但这并没影响郭凯敏在上影厂“一号小生”的地位。

他又陆续在《小街》、《卖大饼的姑娘》、《逆光》、《童年的朋友》、《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等电影中出演了男主角。1985年还被选送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干修班进行深造。

那么郭凯敏为啥终究未能成为第二个“赵丹”呢?

我觉得这其中,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郭凯敏在表演上的投入度,真不如他的前辈赵丹那么忘我。

二是郭凯敏显然也有自己的追求——他更想成为一名导演。

这一点,我们从他毅然从上影厂辞职,远赴海南进行艰难打拼,就可见一斑。

尽管折腾一圈之后,他并未带导演领域取得更大成就,而是回到了原点。

但他至少证明了自己。

他现在依然在继续做演员,但却再也不复80年代往日的辉煌了。

当然更与他的前辈赵丹,存在极大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无独有偶,在80年代,王丹凤息影之后,上影厂也很想让张瑜,继续延续王丹凤的戏路。

我记得谢晋就曾经说过,张瑜比王丹凤更适合扮演鸣凤、四凤之类的角色。

也不知是否是这样的原因,谢晋很喜欢在自己执导的电影中,安排张瑜出演少女形象。

在《春苗》中,他安排张瑜演莲莲。

在《青春》中,他安排张瑜金阿燕。

在《啊!摇篮》中,他安排张瑜演梁燕。

可以说在张瑜出演《庐山恋》之前,她最重要的恩师,就是谢晋。

当然上影厂的领导,以及其他的导演也都非常重视张瑜,比如桑弧在执导《第二个春天》、汤晓丹在执导《傲蕾·一兰》等影片时,也都选择张瑜在其中出演角色。

而这些电影,还全都是厂里的重点影片。

1980年,张瑜之所以能够在《庐山恋》中出演周筠一角,也是因为受到了当时上影厂厂长徐桑楚的极力推荐。

当然,张瑜也的确在《庐山恋》中呈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表演灵气。

她因此一举夺得金鸡百花奖双料影后的称号,同样一跃成为那个时候最具影响力的顶流女星。

1983年,孙道临计划将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搬上银幕,在考虑出演四凤的演员时,其实当时上影厂有多位女演员可供选择,但孙道临最终却选择了张瑜。

大概也是认同谢晋的看法,认为张瑜能演好四凤这样纯真又美丽的角色。

事实上,后来我们看过这版《雷雨》之后,虽然张瑜可能算影片中名气最大的当红影星,但她所扮演的四凤,却并未给我们带来非常惊艳的感觉。

她只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表演任务,却并没有将一个独特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四凤,深植于我们的脑海。

更没达到王丹凤塑造“鸣凤”那样的高度和深度。

而且张瑜和王丹凤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都相差太大了。

张瑜虽然也长得很漂亮,但她却绝对没有像王丹凤那样具有精致的美丽。

王丹凤的气质很高雅,具有清新脱俗的魅力。

而张瑜相比之下,显然更接地气。

王丹凤的身上,具有一种古典美。

而张瑜呢,那八十年代女青年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

王丹凤擅长出演悲剧角色,张瑜其实更适合出演正剧。

两人的戏路其实相差还是蛮大的。

谢晋和谢铁骊都曾给张瑜创造过许多机会,比如在《知音》中,就安排她和前辈王心刚搭戏,出演小凤仙一角,但她却并没有演出小凤仙的娇媚和风情。

这个角色如果换做王丹凤来出演,却一定能演出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一样的效果来。

张瑜对于自己接近的角色,可以做到手到拈来,比如她在《庐山恋》和《小街》中,都呈现了最好的表演。

但对于距离自己比较远的人物,她却很难演出年代感和沉淀感来。

这大概就是演员的局限吧。

所以,尽管上影厂给张瑜创造了很多机会,但终究,还是未能使她成为第二个“王丹凤”。

并且1985年,她选择离开上影厂,远赴美国加州留学,中断了她的表演生涯,她的星运也就不复从前。

其实在当时,上影演员剧团更接近王丹凤戏路的青年演员,是龚雪。

可惜龚雪在演完《大桥下面》等电影,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后称号后,也去了美国,嫁给张迅后,就选择了息影,甘愿做起来贤妻良母。

无论是张瑜,还是龚雪,她们距离王丹凤所取得的成就,都有很大的差距。

80年代,上影厂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天赋的年轻演员,而且他们也得到了比前辈更好的表现机会,可惜却都没有取得赵丹、王丹凤等大艺术家的成就,真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