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这不是不孝吗?"
“这样的子女真难理解,他们怎么能这样没有感恩之心呢?”
2023年,当已经85岁的著名歌唱家于淑珍在养老院里过着幸福的生活时,网络上仍有一些人为她的孩子打抱不平。
1998年,年满62岁的于淑珍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那时候,她还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位曾经在歌坛上呼风唤雨的艺术家,过着岁月静好的和谐生活。
于淑珍眼神里充满无奈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年轻人喜欢热闹,我们老年人却更爱清静。”
代沟并不能单纯靠亲情就能化解。
于淑珍觉得,与其互相迁就着过,不如主动出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法。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她就和老伴商量起搬去养老院的事。
养老院有专业医护人员,即使有个头疼脑热,也不用麻烦孩子们跑前跑后。孩子们也可以更轻松地专注于工作和生活。
"她认为,这是个双赢的选择。"
可是这个决定一说出来,儿女们都急坏了。
亲戚朋友会怎么看待我们这次的决定呢?
"爸妈身体还行,去养老院怎么看?"
"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吗?"
面对子女的反对,于淑珍坚决得超乎寻常。她一再坚持,还是搬进了养老院。
没想到,她竟然在这里住了17年,而且这里竟然成了她人生的第二个舞台。
于淑珍在养老院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她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绘画和书法课程,这股子认真劲儿就像当年学习唱歌时一模一样。
更何况,她参加老年比赛还获了奖,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这里每天都很充实。"于淑珍的眼睛里闪着光,"有好多同龄朋友可以聊天,想学什么都有人教,比在家里待着有意思多了。
养老院的院长被于淑珍的活力所打动,还想请她出山教其他老人唱歌。但于淑珍婉拒了:"教唱歌得对学生负责到底,我虽然会唱,但未必会教。
这份严谨的态度,体现出老艺术家的职业操守。
于淑珍现在的生活可谓有声有色,子女们常常过来探望,陪伴她聊天,共享天伦之乐。这种相处模式比住在一起更加温馨。
谁说养老一定需要子女照顾?
并不是谁规定孝顺就必须与父母住在一起。
于淑珍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
或许最动人的孝顺就是尊重、支持父母去追求他们想要的生活。
谁能想到,在天津中大化工仪器厂被人笑的小女工,后来会站上春晚的舞台?
这是于淑珍的故事。
年轻的于淑珍因为想要帮补家庭,只上了一年的学就进了工厂工作。她白天工作,晚上去夜校学习,别人休息的时候,她还会去上歌唱班。
"看你,又在那儿瞎唱!"
天天唱歌能当饭吃吗?”
工友们接二连三地嘲笑。
于淑珍并未理会,而是专注于练嗓子和唱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55年,天津市职工文艺汇演举行,于淑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然而,一开口就引得全场喝彩,一举夺得第一名。
这是她人生中的首次最佳表现时期。
老天有眼,苍天从不辜负有心人。有一次,在一场工厂演出中,她的歌声成功打动了天津歌剧院领导的心,一纸调令就这样把她从机器轰鸣的车间带进了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
在歌剧院,于淑珍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合唱团成员逐渐成为领唱,最后走上了独唱的道路。这一过程中她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巨大努力,这只有深夜时分练功房里的她才会知晓。
真正的转折来的意外的快。1979年,著名演员谢添拍摄喜剧片《甜蜜的事业》,他正在寻找一首主题曲的演唱者。在音乐家吕远的推荐下,于淑珍得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演唱机会。
谢添回忆起第一次听到于淑珍演唱的感受,感叹道:“她一开口,我就知道找对人了!”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突然火了起来,不仅成为了一部电影的先锋,还被选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教材。凭借这一首歌,于淑珍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1984年的央视春晚中,戏剧演员于淑珍连唱了四首歌曲。
从工厂机器的声音到春晚的聚光灯,从被人笑话到万众瞩目,于淑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华丽蜕变。
有人说她运气好,碰上了伯乐。
然而,却鲜有人知,在那些被人嘲笑的日子里,她从未放弃过对梦想的坚守。
这个时代,太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半途而废。于淑珍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是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那些曾经嘲笑过她的声音,最终都变成了她走向成功的加油声,这种"打脸"方式或许是最好的。
很多人只知道于淑珍是个成功的歌唱家,但其实在她八岁那年,命运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河北农村出生的于淑珍是家中长女。家中共有几个弟弟妹妹,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于淑珍始终坚信有父母在的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在她年仅八岁的时候突然消失了。
母亲的离世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长姐如母',这四个字对于淑珍而言,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她的肩头。
八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是嬉笑打闹着上学的年纪。然而于淑贞却担任起照顾全家的大小事务,不仅得按时去上学,还得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这些事情都离不开这个小姑娘。虽然她的父亲也会帮忙,但因为要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大部分的责任仍然落在这个柔弱的肩膀上。
看到女儿年幼却过早懂事的样子,父亲心疼得不得了。为了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决定给孩子们找个继母。
"要有后妈了。。。"小淑珍听到这个消息,紧张得不得了。
她生怕继母会苛待自己和弟弟妹妹,更怕继母会生了自己的孩子,然后把他们撵走。毕竟,那个年代的后妈故事,大多都是不怎么美好的。
但幸运的是,这位继母对他们一家都很好。
他们不仅默默照顾着继子女们的生活起居、抚养他们长大成人,还教会他们读书识字,甚至做人的道理。对待这些继子女们,他们真的是视如己出。
1949年,于淑珍一家人搬到了天津。对于她来说,这座工业城市成为了命运的转折点。
于淑珍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仅仅上了一年学就进入了工厂进行工作。然而,命运似乎被她的坚韧所打动,在工厂里,她找到了改变人生的契机——唱歌。
那个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微笑的小女孩,最终等来了命运的眷顾。
从八岁失去母亲的悲惨孩子,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著名歌唱家。
关键是你如何对待。
面对困境,是选择被打败,还是从中逆风翻盘,开出不屈之花。
于淑珍选择了对的,而生活也没有让她失望。
那个八岁就担起家庭重担的小姑娘,在艺术的舞台上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苦尽甘来"的最好例子。
在一个好男人的背后,总少不了一个好女人,而当她遇到最好的他时,就会感受到幸福的瞬间。
于淑珍的爱情故事可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在天津歌剧院里,追求于淑珍的人多得是。可是这位当红小花连看都不看一眼,每天就是一心扑在练功房里。对于谈情说爱的事儿,她根本没心思。
"我就满足于唱歌的生活,不想被人打扰。" 于淑珍如此想,也依此而行。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你不去找对象,对象也会自己找上门来。剧团的老人们开始忙不迭地为她操心起终身大事,纷纷给她介绍对象。
他们介绍的是同一个人——小闫。
一开始,于淑珍对这个叫闫的小伙子没感觉。在大家的软磨硬泡下,她勉强答应试试看。
这次尝试非常重要。
从未被人如此宠爱过的于淑珍,突然变成了小公主。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小闫全都记在心里。
最后,这两个人结婚,生育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然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总是随时而来。在于淑珍的女儿仅四个月大时,她就需要带着她离开故乡,前往远方演出。在寒冷的天气里,于淑珍只能整夜抱着女儿,用体温为她取暖。
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向丈夫抱怨过一句。
面对妻子事业的辛勤付出,小闫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为了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他选择当起了全职爸爸。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决定并不轻松,但小闫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做。
最让人感动的是女儿得了猩红热的那次。于淑珍正在外地演出,而小闫一个人照顾生病的女儿,完全没有告诉她,就怕她担心,影响她的演出。
那时候当演员的薪资不高,与普通工人相差无几。然而在丈夫的支持下,尽管生活清贫,却感到幸福。
正如人们所说"爱人如养花"。小闫对於淑珍的爱如同最好的园丁对花朵的呵护一样,让她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并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找一个这样的好男人,去哪找呢?
于淑珍的成功,有人说是因为她遇到了伯乐。但其实,她的丈夫小闫才是她最大的伯乐。
有了能让生活开花结果的人,自己的事业才能如期开花结果。
于淑珍和小闫的故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婚姻课程:与其追求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不如坚守默默支持彼此的长长久久。
说起于淑珍的音乐之路,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佬级的伯乐——音乐家吕远。
两人的相识过程戏剧性十足。
吕远早听说过于淑珍这个"天津小百灵"的名号,但却一直无缘相见。等到那年,于淑珍所在歌舞团要去日本演出,负责审查节目的专家正是吕远。
两人初次在火车站见面,就聊得非常投入,当场互留联系方式并约定日后多多进行合作。
从那时起,于淑珍就成为了吕远的“备胎”。备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常被叫去救场。
那时候,从天津到北京,可不是两小时的高铁那么方便。不过,只要吕远打个电话,于淑珍便毫无怨言地赶赴北京。
让人最气的是,录完歌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走,更没提过报酬和路费的事。每次吕远觉得过意不去,她就一句"没关系"打发了。
"这不是傻吗!白给人干活!"不少人都持有这种观点。
于淑珍心里很清楚:吃亏是福。真正的朋友不会总让你吃亏的。
正如所料,好运似乎来得有点突然。
在1979年,演员谢添拍摄他的首部喜剧电影《甜蜜的事业》。电影中缺少一首重要的爱情插曲,挑选谁来演唱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这时候,吕远想起了那个总说"没关系"的于淑珍,毫不犹豫地把她推荐给了谢添。
"她的嗓音十分美妙动听,特别适合这个角色!"
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曲诞生了,一开嗓就令在场的所有人惊艳不已。
看,那些当年的"免费劳动",如今都变成了最好的回报。
自此之后,于淑珍的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1984年的央视春晚,她的四首连唱更是把她的事业推向了顶峰。
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个转角会遇见谁。
有时候看似吃亏的事,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好运打下基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愿意帮助别人的贵人。
于淑珍和吕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总想着占便宜,有时候吃亏反而是好事。
那些不计较得失的日常中,可能就藏着真正的贵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