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够漂亮,演技也一般,陈晓旭版林黛玉,为何至今无人超越?

内地明星 1 0

人们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放到《红楼梦》里,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林黛玉。

而这其中,陈晓旭版的林妹妹,就像钉在墙上的老照片,任凭时代滤镜如何变幻,她始终占据C位,自带柔光

这几年,翻拍《红楼梦》的剧组前赴后继,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可结果呢? 基本都扑街了。

尤其是“林黛玉”这个角色,翻拍的越多,陈晓旭的版本就越显得珍贵,就像绝版邮票,价格一路飙升。

张淼怡在新版电影里演的林黛玉,更是被网友喷成了筛子,说她除了瞪眼就是哭,完全没有林妹妹那股“仙气”。

这到底是时代审美变了,还是我们对经典的执念太深?

一提到陈晓旭,大家就会想到她饰演的“林黛玉”,她把这个角色演活了,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先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过来,大家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想从老祖宗那儿找点精神食粮。

恰好,《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的扛把子作品,就成了最佳选择。

87版《红楼梦》一开播,那收视率,直接爆表,全国人民都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宝哥哥和林妹妹的爱恨纠葛。

陈晓旭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样,浇灌了当时人们对传统女性美的渴望。

那会儿,没有PS,没有滤镜,美就是真真实实的美,就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陈晓旭的林黛玉,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大美女,但她身上那股子病态美,那种柔弱中带着坚韧的气质,恰恰戳中了当时人们的审美点。

她一站那儿,不用说话,就自带林黛玉的气质。

很多人都觉得陈晓旭是“天选林黛玉”,但其实,她当初为了拿到这个角色,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她不仅给导演写自荐信,还附上了自己写的诗和照片,生怕导演看不上她。

这要是搁现在,估计得被网友喷“戏精”了。

但事实证明,陈晓旭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理解,远超其他竞争者。

她可不是照着剧本念台词,她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林黛玉,把林黛玉的喜怒哀乐都融进了自己的骨血里。

王扶林导演当初选角的时候,也说过陈晓旭不够漂亮,演技也青涩,但偏偏就是她身上那股“忧郁”的气质,让他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林黛玉。

陈晓旭对林黛玉的理解,已经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她不是在演林黛玉,她就是林黛玉。

据说,在拍“宝黛初相遇”那场戏的时候,陈晓旭的眼神和表情,一下子就把林黛玉初入贾府的不安和自卑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扶林导演当时一眼就定下来,林黛玉的角色非她不可。

事实证明,王扶林真是眼光独到,陈晓旭演的林黛玉成了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

陈晓旭的成功,不只因为她把林黛玉演活了,更因为她把自己的人生体会融入了角色。

她跟林黛玉一样,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对待爱情很执着,对命运却感到无能为力。

这种“本色出演”,让她的表演更加真实,更加打动人心。

陈晓旭演活了林黛玉,林黛玉也让陈晓旭更加出名。

时间这把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脸,也改变了我们的口味。

如今,网红脸盛行,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成了标配,再回头看陈晓旭的林黛玉,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她不够“精致”,不够“漂亮”。

新版《红楼梦》层出不穷,每个版本的林黛玉,都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漂亮是漂亮,但就是少了点灵魂。

蒋梦婕版的林黛玉,被吐槽“婴儿肥”,少了林黛玉的病态美。

张淼怡版的林黛玉,则被批评“只会瞪眼哭”,没有林黛玉的层次感。

这几年,翻拍经典成了流行趋势,但大多数翻拍作品都不太受待见。

究其原因,除了制作水平的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观众的审美也变了。

过去,我们喜欢那种含蓄内敛的美,就像陈晓旭的林黛玉,她的美是藏在骨子里的,需要你去细细品味。

而现在,我们更喜欢那种直观、外放的美,就像网红脸,一眼就能抓住你的眼球。

新版《红楼梦》的选角,往往更注重演员的流量和话题度,而不是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一些年轻演员,虽然长得漂亮,但演技却差强人意,更别说对角色的深度理解了。

他们演的林黛玉,就像是一个空壳,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

在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里,张淼怡演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长得很清秀,但演技还不够成熟,没能把林黛玉的复杂性格和深度表现出来。

在宣传和采访中,她的表现也引发了争议,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和段子来回答记者的提问,给人一种敷衍和不认真的感觉。

这与陈晓旭当年对“林黛玉”的执着和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一些年轻演员缺乏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之心,更缺乏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演员似乎更注重的是如何快速走红,如何吸引眼球,而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演技,如何塑造好角色。

他们把演戏当成了快餐,而不是艺术创作。

这种浮躁的心态,也导致了新版《红楼梦》的质量下滑,难以赢得观众的认可。

林黛玉的精神本质在今天仍然有共鸣,她的敏感、纯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人感同身受,她的坦率和真实,让很多现代人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柔软。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林黛玉的故事提醒人们,要珍惜情感的真挚,不要丢失内心的纯真。

她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困境,也启发了当代人对自我价值和情感表达的思考。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病美人”形象。

她心里很细腻,容易受伤,感情丰富,但同时又很有才华,待人真诚,有时还有点小倔强。

她对爱情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对封建礼教的无声反抗,都使她成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文学形象。

陈晓旭版的林黛玉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她抓住了这个角色的精髓,不仅演出了她的外在美,更演出了她的内在美。

而现在很多新版的“林黛玉”,都把重点放在了“外貌”上,却忽略了对人物“精神内核”的挖掘,她们追求的,是表面的“形似”,而不是内在的“神似”。

这就导致了新版林黛玉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灵魂。

观众的眼光很敏锐,能一眼看出谁是在认真表演,谁是在应付差事。

陈晓旭的林黛玉,之所以能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是因为她用自己的灵魂去演绎了这个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了林黛玉的喜怒哀乐,她的爱恨情仇。

而新版的林黛玉,很多时候只是在模仿,在复制,却无法触及到角色的灵魂深处,自然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时代在变,审美也在变,现在这个时代,“颜值即正义”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认为,只要长得好看,就能演好角色。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误区,一个演员要成功,靠的不仅仅是长相,更重要的是演技,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结语

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陈晓旭演的林黛玉,更是那个时代,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岁月,那时人们对艺术有着真挚的尊重。

而新时代的艺术家们,也应该继承这种精神,用自己的创作,去记录这个时代,去表达这个时代的情感,去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我们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优秀的演员,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演绎经典角色,创造新的经典,让艺术之光伴随我们前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