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赵瑞云女士作为朱迅的母亲,科班出身,拥有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然而她冷漠内敛的性情却让这个家庭缺少了温暖,尤其是对于朱迅这个最小的女儿。
一出生,朱迅的父亲便被单位派往国外工作,这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缺少了重要的一角。赵女士也将期盼寄托在第一个男孩身上,最终生下朱迅这个第三个女儿,也就将她冠以了“小三儿”的称呼。
缺乏父爱,也不被母亲认同,这就注定了朱迅自小需要承受的孤独。
6岁那年,赵女士为了轻装前行,将初生的朱迅送回了家乡,交给年迈的祖母抚养。如果说一出生时还能得到赵女士些许的关心,那么此时的朱迅,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成为了一个真正被抛弃的孩子。
她渴望母爱的心情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她还要面对来自这个小山村其他孩子们的欺凌。他们编写着揶揄她的诗歌,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幼小的心灵上。
每当这时,她就会跑回祖母怀里大哭,寻求一丝慰藉。
好在,小学那年,朱母终于把她接了过来。对于母爱的渴望,让6岁的朱迅整夜难眠,满怀希望地想象着回家后的生活。
然而很快她就失望了——她依然是这个家最不受宠的孩子。母亲和姐姐们对她的区别对待昭然若揭。这让还在成长的朱迅感到迷茫,她再一次感受到,在这个家中,她是不被需要的。
这就是朱迅从小期盼的母爱。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生母从不会为她停留。这种缺失与剥夺,随着她的成长逐步将心灵刻上了伤痕,让她在面对逆境时更加脆弱。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源于他的成长环境。而朱迅日后对亲情的执着,也正是这份初期空白的弥补。
17岁的朱迅独自留学日本,本就不易,更遭遇了血管瘤这种罕见的疾病。异国他乡,无亲无故,这对一个少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最让她难过的是,生命垂危之际,朱母的冷漠无情再次表现。
住院前的一天,朱母匆匆赶来。然而她并没有像寻常母亲那样环抱病弱的女儿,而是默然将西瓜放在床头就离去。
母女两人无言以对,朱迅泪眼婆娑,期盼母亲的安慰。可是随后而来的,依旧是冷漠、迟疑和离别。
朱迅泪如雨下。比起疾病本身,生母的冷落给她的伤害更深。她的内心在问——母亲,为什么你不爱我?为什么所有的关怀你都给了别人?我又做错了什么?然而这绝望的疑问,得到的唯有冷漠的背影。
手术后,朱迅选择了奋起。既然生母不会给她温暖,那么她只能依靠自己。白天,她咬牙忍受清洁工作的苦难,以此赚取学费;晚上,她则埋头苦读,最终凭借实力和毅力在日本电视圈闯出了一片天。
尽管过去母亲的冷漠深深伤害了她,但是她学会渐渐面对,并且在逆境中绽放异彩。
然而,她心中那份对母爱的渴望,依然难以填补。她在夜深人静时,会不禁想起儿时那个远在央视工作的朱母,她会对着镜子练习着“妈妈”的呼唤,想象着那个身影。
这是她内心深处最脆弱的一面,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她更渴望一双母亲的手。
事业在日本一飞冲天后,朱迅毅然选择回国。驱使她这个决定的,是父母年事已高,两个姐姐又各自工作繁忙,无暇照料。
尽管曾遭受家人的疏远,她的内心却有着满满的爱。
于是,朱迅放弃在日本电视台的上升空间,只身回国,投入到侍奉父母的工作中。父亲患病在床的那段时间里,她心甘情愿地担当起照顾的任务,即便劳累也从未抱怨过。
因为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家,是她渴望融入的温暖。
父亲的离世是对她又一次的考验。契机就是生病的母亲做出的一个决定——去女儿在加拿大的家中养老。纵使朱迅苦苦哀求,赵女士还是独自踏上了旅程。
诀别之时,朱迅泪如雨下。分离的痛苦刺激着她幼时的创伤,她什么都给不了母亲,连最后一丝挽留的力量都没有。
这一次,朱迅再次选择奋起。她没有放任悲伤淹没自己,而是转换思维重拾希望。通过公开选拔赛,凭借才华和魅力,她很快成为央视的当家花旦。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填补心中的空缺,但她学会了更加坚强,面向生命的光明一面。
然而,她依然会在深夜辗转反侧,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明明她想尽全力去守护,去维系这份亲情;明明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弱小的女孩......母亲,你为什么还是不爱我?那份疑问,永远揪着她的心。
当事业如日中天时,2007年,朱迅再次收到了一个噩耗——她不幸患上甲状腺癌,无法继续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生命将她拖入了低谷,前路一片迷茫。
与17岁时不同,今次朱迅并不孤单。她有了事业的成就,也找到了知音伴侣。丈夫王志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全程陪护在她的身旁。
王志的温暖照拂,让朱迅不至在绝望中坠落。然而,她还是会在病房的角落流着泪,望向窗外天空,思念另一个本该对她关心的人——她的母亲。
与此同时的加拿大,赵女士静坐在轮椅上,面无表情的双眸凝视着远方。她已经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然而,那颗母亲的心依旧干枯寡情。
她没有丝毫要回国看望生病女儿的念头,这一刻,她和朱迅隔着大西洋,却远不止千山万水之遥。
不同的是,即使在这极度脆弱的时刻,朱迅也没有对生母赵女士产生任何怨恨。相反,当她得知赵女士也身患重病后,第一反应竟是想要亲自前去照料。
然而残酷的现实依旧没有眷顾她——她依然得不到母亲哪怕一点点的回应。
人生的低谷是短暂的,朱迅很快就重新奋起。但那个被遗弃的影子,却一直跟随着她,挥之不去。它让她在夜深人静时依旧会回想,如果母亲在身旁,该会是多么温馨。
在人生多次跌宕后,2023年,朱迅终于迎来了与母亲最后的诀别。86岁高龄的赵女士在加拿大病逝的消息传来,朱迅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乘机赶回国内,处理后事。
然而,当她披上白发衣,手持母亲的遗像踏入殡仪馆的那一刻,还是难掩悲痛。一滴滴泪水滑过脸颊,她在心里反复呼唤“妈妈”,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希望得到最后一丝慰藉。
这一刻,她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父母给了她“朱迅”这个名字——生命中所有的相遇盛宴,终究都匆匆而过。
殡仪馆里静悄悄的,似乎所有人都在缅怀,只有朱迅一个人心乱如麻。她恨赵女士为何至死都没有给予她哪怕一丁点关爱;她恨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才会遭此漠视;她恨生活的不公......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她几乎溺亡在悲伤的海洋里。
然而就在这时,朱迅忽然明白了一件事——亲情不是非要求得的,给予比追求更让人心安。于是,她深吸一口气,轻轻擦去眼角的泪花。
赵女士就这样断了联系,她也终究没有勇气追问“你爱我吗”这样的问题。但她可以选择拥抱曾经的不幸,而不让它们遮蔽内心的阳光。
这一刻,朱迅重获新生。经历了这漫长的人生跌宕,她依然可以面带微笑。温暖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不必只从母亲那里取得。
逝者已逝,她要做的,是成为现在和未来生命中一个温暖的存在。
朱迅用勇气和宽容,书写了女性的力量。她值得每一个人的学习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