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新挑战、新机遇、新影像

内地明星 2 0

近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影视学术论坛在辽宁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时代 新使命:中国影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主题。

在主题论坛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以“新挑战、新机遇、新影像”为题进行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有删减):

今年影视视听各种行业活动特别多,其中影视行业管理者、从业人员会释放一些这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是在面临着一个百年未遇、百年难遇的大变局。

一方面是各种地缘政治、族群政治、社群政治、人群政治发生了非常复杂的改变,另一方面包括沉浸式互动以及人工智能这些关键性技术形态对我们整个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我今天这个题目变得更现实一些,叫“新挑战 新机遇 新影像”。

我们进入了一个泛影像时代,在今天影像无处不在,我们面临很多新挑战。社会的变迁已经超出了过去,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出现以后社会的变革一天等于过去的二十年,但今天可能是一天等于过去的二百年,非常快速变更的社会,包括变更的观众。

电影行业非常明显,好莱坞电影曾经一度非常强地威胁着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而今天甚至想扶它都扶不太起来,观众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了。

大家今天开玩笑说,电视的黄金时代我们还没有享受够,就被电影、被视频所冲击,长视频黄金时代还没有够,短视频、微短视频又出来了……不断出现一系列新形态来改变我们目前的格局。

但反过来讲,新机遇无时无处不在,我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全天候地和影视打交道,现在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介,所以我们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现在出现一个场景都可以接触媒介,就有了不同场景需求的不同的媒介形态。

当然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单一媒介总觉得票房、收视都受到影响,但是从影像的总消费来讲大大增加,而且这个消费不仅带动了影像本身的变化,也成为联动全社会的一个介质,所以总局才会提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电影去旅行……

实际上我们的影像已经跟全社会发生了更加广泛的连接、互联,一方面是新挑战,另一方面我们确实面临新机遇,在新挑战和新机遇面前对我们传统的影视行业,包括对传统的影视教育必然会带来挑战和影响。

中国99%新互联网用户都用智能手机,与我们用互联网普及率几乎是重叠的,中国的影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跟大家接触。

所有互联网应用当中,网络视频仅次于及时通讯,手机第一是打电话,但是实际上用电话的时长远远低于我们使用网络视频的时长,其不仅是第二大应用,它是第一大时长的应用,在整个互联网应用时间的总量当中超过70%都是在于使用视频,所以给我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

当然反过来对传统影视就会带来一些影响, 2023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电影市场都没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准,我们以为会需要恢复的时间。

但事实上今年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电影市场恢复都没有达到去年的水准,中国的国内市场比去年同期低了15%到20%之间,不仅没有比去年变得更好,全球都在受到压缩,好莱坞在全球市场上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传统的影视行业包括电视行业也同样如此,面临巨大的不同的影像的新挑战。

新的影像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同样式的影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传统的电影、剧集是我们传统的影像主要艺术载体。

现在《黑神话·悟空》一下成为今年的游戏爆款,带动很多以前不玩单机游戏的人都去玩。游戏占用他的时间黏度非常高,现在把年轻人在游戏上的时间拉出来,去看电影、长剧集就变得比过去更加困难,不是他们不看,而是他们时间更少,更加需要的是别的东西对他诱惑超越时间成本,他才会去看电影和剧集,甚至在看剧集的时候会用倍速来看,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游戏。

原有像电影、剧集、综艺,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游戏、影像,场景影像,几乎各个场景当中都有一些影像的娱乐形态。未来电影也会发生变化,会有VR电影、互动性电影,甚至有电影已经在电影院里玩群机游戏,未来所有的综艺也会发生变化,微综艺、短视频,包括直播综艺,现在在快手、抖音上非常多短剧、微短剧。

但是我想说两个观点,在微影视时代,媒介也不会被替代,电影、电视不会死亡,但是所谓的媒介都会被分化,它会重新去定位,会有新的功能性地位,电影会成为人们的户外娱乐一个重要选择,但是不会成为人类常规的文化消费选择。

我们最近总在推周末影院,希望有周末档期,有艺术院线,但是这需要消费者有常规性的消费行为,如果没有的话,这些都没有用。现在有时候创作者抱怨,说影院不给我们放,其实从去年到今年,有相关部门出动了很多资源,放映这些作品,但是得到反映,放映得到的票房还不如放映的成本。

实际上不是“放不放”的问题,而是“看不看”的问题,这个消费场景大家都愿意把它变成一个社会共同话题,如果没有社会共同性就不去消费,用别的娱乐形态来代替,所以将来一定会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定位自己的需求,它会出现高度的分化。

我们会在差异化的场景需求中形成差异化的形态,甚至最终形成差异化的美学,每一种形态都有不同的美学,比如微短剧有微短剧的美学,电影有电影的美学,长视频有长视频的美学,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变化,不会有单一的美学涵盖所有美学的形态,未来就是一个新影像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无论是创作还是教育,还是有些关键人才和核心的需求,一些现在靠大型劳动力构成的工作环节人工智能确实会替代,但是仍然有很多核心的环节人工智能替代不了,人工智能永远是通过人类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学习和推理,它所有的计算都建立在对人过去的经验的学习、积累和以此来计算和推算未来。

但是文学艺术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其永远是在与新的时代交流交往中产生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状态,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在大量的技术性环节、过渡性环节当中替人类省去很多的工作。

当然未来它是智能体,它能学习到什么程度,我现在很难预料,它是不是真的有类似人的生命体验存在,我不敢说一定不会,如果我们人类对自己的安危还有点自觉的话,一定不会让它成为自觉的生命体。

好莱坞美国电影20年前就表现过,后人类时代,机器对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把所有人的大脑所有人的知识智慧放到一起都无法跟它对抗,都在讲人工智能伦理,实际上这个伦理不是针对行行业的,是针对人类自己的。

所有的创意创新来自于人跟世界的沟通、人跟生活的沟通,没有沟通就不会有创意创新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获取能力。

所有的创意创新都建立在对知识获取上面,现在的教育如果让孩子从一进来就拍短视频,不读书、不看电影、不获得过去的知识,人的创新创意能力是有限的,就永远只能玩技巧、玩感官刺激性的东西,但是永远产生不出精品。

第二个是叙事,这个我不多讲,艺术都需要。第三个就是时空的美学,其实影像就是一个时空呈现的艺术,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时空呈现方式,镜头跟镜头之间怎么剪辑、镜头结构怎么去处理,文学研究这么多年,文学有文体学、类型学,而且非常发达,我们甚至有专门对诗律的研究。

但是我们的影视学还是在留在表面上的东西比较多,我们真正的对影视时空美学、不同形态下的时空美学、美学跟观众是什么关系,观众为什么会看微短剧爽剧,其实它有完全不同于大电影的一些时空美学呈现方法,我们在符合这样一个需求、形态之下,美学的提升应该怎么去提升,我们不可能让一个微短剧像电影,但是它有它自己的美学要求。

我们其实还有很多的研究没有做,虽然我们的研究很多但是同质化非常厉害,有时候期刊发文经常让我审,一年能审10篇同样题目的文章,差异很小,我们做差异性研究比较少,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代替我们的创意环节,但是每个创意环节都必须有去学习的人工智能,因为它确实可以能降本增效,确实能够帮助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我还强调,这里讲叫“独角兽能力”,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所有人都差不多,大家在同样的信息环境里成长,因此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变得尤其稀缺,我们现在过早的讲通识教育,最好的通识教育一定是有独角兽才能真正的通识,专了才知道怎么该通。

最后一条是发现和共情的能力,现在的青年孩子们太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他们虽然总去看世界,但是不太愿意接触世界,所以我们会培养他们更多的共情空间,让他们产生人类共享的具有价值观的作品。

我以上讲的内容也是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编辑:所以

标签: 短剧 影像 尹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