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队带着两个儿子公开亮相,转天小儿子的美术老师爆料,龙队小儿子英文名字叫奥利弗。
原來龙队两个儿子只知道爸爸是个名人,还是打乒乓球的,并不知道爸爸有名到什么程度,这次同学们都知道马里奥和奥里弗的爸爸原来是马龙,在家长们的授意下都抢着要马龙签名。
这下龙队可有的忙了,不仅“HeⅡo爸爸”成了经典梗,而且还要忙着帮儿子搞好同学关系,给儿子的老师和同学签名。
也难怪,又有谁会不喜欢马龙呢?龙队身上有一种别人模仿不来的气质,自己所独有的,可以温文尔雅,可以热血霸气。马龙就像是残酷成人世界里,真实存在的英雄童话。松弛但坚定,温和却决绝,脆弱又极致强大。
马龙曾说: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不断的追求和努力,只有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
5岁时因身体太弱被父母送到体校打球,11岁进入省队,由于缺乏力量和爆发力,差点被淘汰,但马龙并没有因此气馁你,而是始终坚持刻苦训练。靠着这股不怕输的韧劲,15岁的马龙凭借骄人成绩踏入了国家队大门,18岁时随队出征世锦赛,夺得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32岁的马龙在夺奥运会乓球男单冠军。
从大满贯到全满贯,马龙既是少年成名,亦是大器晚成。十年来,马龙走过常人未走过的路,吃过常人没吃过的苦。热烈的里约,绿色地胶衬得红色战袍更加耀眼。温润如玉的少年,梳着背头,笑容俊朗而腼腆。这是你的第一个大满贯。
功德圆满后,是盛名下的迷惘和伤病的负累。你可以选择在荣耀高处转身,但你固执地做了手术,剃了光头。东京再见的你,目光里少了明媚,多了坚毅。你说,“只要心怀热爱,永远是当打之年”。这是你的第二个大满贯。
马龙曾说,"我不太善于表达、不是自信的那一类人,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影响这样一部分人,能让他们喜欢上自己。"可能我就喜欢这点吧。他有那么多被认为不适合竞技体育的性格弱点,但从来不避讳或者耻于提起。他只是一点点,战胜这些弱点,和解这些弱点,带着属于人类的弱点,走到最接近神的领域。
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人,同时拥有人类最脆弱和最刚强的部分。马龙不是天生的乐天派性格,他细腻又敏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他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他是怎么熬过黑暗的,我们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想必他也无数次问过自己,他当初应不应该选择乒乓球,他到底适合打乒乓球,他到底能不能拿冠军。然而这何尝不是命运对他的终极大考,要成为男乒历史最伟大的运动员,这些劫难都是他必须要去承受的,当被自己最热爱的运动折磨的体无完肤,濒临崩溃的时候,是否还可以找到自己的初衷,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那份热爱,太难了。
马龙说,不能因为别人的好而忽略了自己的好。龙队他可能单项不如别人,而且感觉他有时候可能也羡慕别人的能力,但他的坚持他的坚韧他的刻苦训练,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的磨练出属于自己的圆,放弃其实很简单,停下就可以,但他选择迎风向前,就是一句"我一定可以的",他做到了。他真的很了不起,非常伟大!
看比赛的时候我嗑他高山仰止难以逾越的强大感,无论是对比赛还是对人心都掌控的滴水不漏,看日常我又嗑他温和有礼懵懂迷糊的跳脱感。
我至今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同时集齐这么多看起来矛盾的元素,打法风格攻击性压迫感这么强,本人却软乎乎没有一点侵略性,坚韧强大可靠又有脆弱感,稳重通透又天马行空,纠结拧巴内向又温柔包容巨能共情,平时胆子小地连考拉都不敢摸,但是在大事儿上又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敢。
乒乓球是一项残酷的运动,对有天赋又热爱它的中国选手来说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输赢不重要"是对那些没付出过努力的人说的,对于真的拼尽全力的人来说,"赢"比什么都重要,"输"比死还难受,这不是心态不好,而是一条必经之路。马龙成为"龙神"前,一直被诟病心理不够强大,直到苏州世乒赛夺冠才真正拥有强大的内心。
从鞍山小马到龙队再到老龙,马龙内心的细腻一直没有变,他仍然会因为某场失利或其他原因产生自我怀疑,内心的纠结和拧巴也和以前一样。各领域最成功的人往往都如此,敏感又勇敢。这两者在普通人身上往往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很难共存。但在成功者身上就能巧妙协调。马龙最终在自己的对内求索中完成了自我的怀疑和否定 他说,我爱乒乓,我怎么能不爱它呢?至此,他完成了他对自己运动生涯的最后一笔雕刻。
马龙在36岁生日的心愿单上写了“再来一球。”对赛场他有太多的不舍和不甘。如果有一天不再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马龙想象,以自己闲不下来的性格,一定会找点事情做。他大概率不会离开体育或乒乓球的圈子,比如当教练、去大学教书、开个球馆,闲暇时就接孩子上下学。节假日,和家人去郊区露营,晚上吃烤串,喝点酒。也可能,我们以后会在家长会上遇到龙队。